評論您現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文學閱讀>評論

散落在鄉(xiāng)村年輪里的沉重意象——品讀左志國《逝去的甜甜根》

來源:楊柳小調   時間 : 2014-11-19

 

分享到:

  散文集《逝去的甜甜根》還未快遞至我手中,這本書的作者左志國先生就已經開始預測,認為80后的我對這本書一定提不起興趣。他越是如是說,我越是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定要去書里看個究竟。

  《逝去的甜甜根》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刻畫了作者記憶里的鄉(xiāng)村,乍一看,這本書似乎更接近于鄉(xiāng)村生產生活的科普書籍。而細讀下去,卻發(fā)現這里還隱著秘境。不難發(fā)現,《逝去的甜甜根》是有層次的述寫,第一層是鄉(xiāng)間舊物,第二層是鄉(xiāng)土情懷,第三層卻是對于時代的審視與那一時代背景下人性的刻畫。

  作者以客觀的筆觸展開了一幅幅中國六七十年代的田園圖,它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歷史。讓我們可以看到在冀平原行唐縣的這個小村莊里,人們的衣食住行以及生活、精神的存在狀態(tài)。對于貧窮與苦難,作者沒有夸大,也沒有回避,這與他的寫作理念有關:通過白描的形式,將記憶里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這使小村莊的生活不只屬于一個村莊的記憶,還是那一年代中國歷史的橫截面。通過它,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農村百姓在那段特殊時期的喜怒哀樂以及生活常態(tài)。這與其題目中的“甜甜根”相呼應,可以讀出作者看待生活與自己的態(tài)度,不以抒情來夸大生活與對往昔的情感,是一種真實的敘寫,這種真實卻展現出更厚重的深情。當這些記憶被更精確的呈現的同時,也因為文字的精確化,使其承載的內涵更加豐富而深刻。也使這本書不只停留在個人懷鄉(xiāng)的層面,對于文化的記錄、傳承與審視都有深遠的意義。

  在中國,古老的農耕文化經歷了漫長的時期,幾千年來,人們都通過這些農具耕種和收獲,可以說,它浸染了人類的智慧。同時,也融合著幾千年以來農民階層特有的喜樂與辛酸。《逝去的甜甜根》中很多農具都是我未曾見過,甚至未曾聽過。隨著改革開放、城鎮(zhèn)化的不斷深入,這些農具以及這些農具相伴下的古老的生活結束了它們千年以來的職責。人們奔向城市化的同時,這些農具做為落后的代表,被更換與淘汰。而作者左志國卻以其獨特的人文情懷將這些農具與他們最后的燦爛時代準確地記錄了下來。

  在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對這些老舊“物件”進行展示的同時,左志國也將自己的農村經歷穿插其中,讓人領略到一幅幅田園勞作圖與少年嬉戲圖。自然清新的語言風格之下,對讀者不設任何閱讀障礙。在這個“村莊”,你讀到的不只是甜美,也有那些年代人們的無奈、苦難,以及中國農民式的善與人性里不光彩卻最真實的一面。像圍繞“小車”發(fā)生的一系列的事件中,原本共有“小車”的兩方漸行漸遠,在歸為一方時的抓鬮;鄰居借用“我”家“小車”娶親的情節(jié);以及人們針對“公家”的“小車”所說的鄉(xiāng)間俚語:“公家的小車兒,農民的小孩兒”,作者解釋為結實不怕摔打,一句話刻畫出了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而像民間智慧形成的歌謠與俚語,幾乎貫穿于整部作品。對于現代化的逼近,當代農村青年大多進城打工的大形勢下,這些勞動場面與故事,給人以溫馨記憶的同時,也表現出鄉(xiāng)土文化的流逝感。正因為鄉(xiāng)土文化根脈被大量破壞,使得這本書里提到的事物與情景更加值得懷念?!妒湃サ奶鹛鸶愤@本書,處處蘊藏著殘留于人們思想褶皺里的沉重意象。

  左志國說,最初寫這本書的目的,僅是出于想讓生活在城市里的女兒知道自己當年生活的時代與環(huán)境。因為沒有刻意創(chuàng)作的意識,使他書寫的姿態(tài)更為自如,不受局限。我們可以看到書中散發(fā)的幽默氣息,無論生老病死或者以我們現在的眼光看來不可思議的事都以生活常狀來展現,而這正是鄉(xiāng)村文化的特質:獨特的包容性。

  在《逝去的甜甜根》這本書中,作者有意無意的為我們刻畫出許多生動的人物形象,像一腦袋“花崗巖”的老頑固;瞎眼的算卦先生之子“洛能”;光棍“老破圈”;入麥子的高手“大清順”和他的爺爺;等等。這些人物只是幾筆帶過,算不上主角,但卻讓人念念不忘。

  左志國以自然的筆調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活生生的村莊。這是村莊獨有的年輪,它不可能再生,不可能重復,現在卻在作者的筆下神奇地復活,以文字的形式讓我們領略到一個村莊文化的“展覽館”。

  書中的這種展現不只是單一地懷舊,文字中穿插著一些往昔與當下生活的對比。暗含了作者對于時代與社會變遷過程中多種問題的深刻思考。

  最值得一提的是“玩耍”的那一部分,有童真的歌謠,也有專業(yè)的“玩法”解讀,其中一部分在我出生后的80年代依然存在,然而如今大多也都成為歷史。相信這些玩法能讓不同年齡層次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產生極大的共鳴,不禁感慨,那些貧困的日子雖然在人們的物質方面極為匱乏,卻在心靈上開辟出了一塊茂盛的土地。因而,它滋養(yǎng)出了人民的精神風貌,促成了生活中的千資百態(tài)。

  在一個新聞里曾經了解到,中國每天都有80個村莊消失。事實上,即便現存的村莊其文化內涵也正在被瓦解,甚至逐漸消失。而“逝去的甜甜根”這個題目本身就是以一種看似甜美的狀態(tài)下對鄉(xiāng)土之化這一根脈的審視。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讀《逝去的甜甜根》,是一個由感覺平淡到不斷驚喜的過程。忽然想到開篇時左志國先生對于我是否感興趣的擔心,我想或許這一想法也是書中態(tài)度的延伸:一方面,作者把認為極為珍貴的過往歲月以“印象”的形式描摹出來,一方面卻以懷疑的眼光看待它們曾經的存在是否真的能贏得人心。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已經或者正在逝去的沉重意象,散落在鄉(xiāng)村以及人心的年輪里。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