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wǎng)>文學(xué)閱讀>評論

文學(xué)的張充和

來源:孫曉琳   時(shí)間 : 2016-07-22

 

分享到:

  張充和先生一年前駕鶴西去。一年后,三聯(lián)書店出版了白謙慎編的《張充和詩文集》,共收詩詞220余首,散文60余篇。目前,這是收輯最全的張充和文學(xué)作品集。

  嫻于昆曲、兼擅書畫,醉心古典藝術(shù),這是人們熟悉的充和老人。透過新出版的《詩文集》,我們看到的,分明是一位文學(xué)的張充和,既精于舊體詩詞,又擅寫白話小品短章。從少年習(xí)作,到耄齡懷人憶舊的散文篇什,在長達(dá)80余年的歲月里,她用手中的一支筆,抒寫情懷,敘述悠悠往事……

  “詩詞篇”開篇有幾首十幾歲的習(xí)作,編者白謙慎認(rèn)為“殊難覓得,彌足珍貴”。如十三四歲時(shí)作《荷珠》,“閃灼光芒若有無……不是珍珠是淚珠”,授業(yè)的左履寬老先生批為“妙不可階”。多年后,充和還是以“荷珠”為題,兩度倚聲填詞,留下《鳳凰臺上憶吹簫 詠荷珠》二首。“荷珠”,陪伴了她一生。

  充和與古琴藝術(shù)家査阜西有數(shù)十年的深厚交誼。1944年,在云南呈貢,充和作有《呈貢雜詠二首呈阜西先生》,阜西遂和《次充和懷舊韻》(二首)。然而,這段交往隨充和1948年赴美戛然而止。二十余年,音信全無。1970年,充和在一首《八聲甘州》小序中寫道:“選堂來,不自攜琴。因借與寒泉,阜西所贈也。聞其已歸道山,乃共聽其錄音,為唏噓者久之。”饒宗頤(選堂)來哈佛演出,沒有自帶古琴,充和拿出當(dāng)年阜西贈送給她的一把宋琴“寒泉”,借與選堂,聽到査阜西已不在人世的消息,聯(lián)想到“寒泉”的主人,充和不禁唏噓。

  四年后的1974年,充和再作《八聲甘州·聞阜西尚健在喜極依前韻》,“喜佳音萬里,故人猶健,疑讖都休。” 聽到阜西尚健在,陰霾一掃,歡欣喜悅。1976年,充和工楷抄寫上述兩首《八聲甘州》詩簡寄呈八十高齡的阜西老人。老人收閱后,激動異常,遂回信說,“幾度廻環(huán)誦讀”,“覺情詞瑰麗,又勝當(dāng)年多矣”。 同年,阜西走了,充和三作《八聲甘州》,憑吊一代琴宗,“悵泠泠七弦,棲棲一代,千古悠悠”。從誤聽阜西歸道山,到欣聞阜西尚健在而喜極,最后敬悼阜老,前后三首《八聲甘州》,大喜大悲,幽微沉厚,哀切感人。

  “散文篇”收有桃李年華時(shí)的三篇短章,其中《梁石言先生略傳》六百余字,不枝不蔓,言簡意賅,筆調(diào)老辣得與她的年齡似不般配。由此也就不難理解何以在一年后,充和竟以數(shù)學(xué)零分、國文滿分的成績被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錄取。

  1936年,二十出頭的張充和進(jìn)入南京《中央日報(bào)》,接手了原本由儲安平編輯的“貢獻(xiàn)”副刊。在隨后的一年多時(shí)間里,她以不同的筆名發(fā)表了大量短文、隨筆、評論,散發(fā)著活潑潑的青春氣息,又饒有禪意和哲理。

  “散文篇”最后一組文章,是本集的高潮詠嘆。晚年的充和追懷師長、至親、曲友——沈從文、沈尹默、張?jiān)屎?、鄭肈經(jīng)、盧冀野和十來位曲人,看似信筆記述,毫無雕琢修飾,卻直抒胸臆,情真意摯;陳年往事,歷歷在目。聯(lián)想到充和哀祭沈從文的16字誄辭: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如聞黃鐘大呂,古韻遺響,回蕩在天地之間。

  在充和的詩詞中,我們看到“天涯”一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尤以遠(yuǎn)赴北美之后,“誰信天涯若比鄰”“故國苦千里,天涯酸幾行”……對比她那眷戀深切的懷人筆墨,誰能說,故鄉(xiāng)——故人——故事,不是永遠(yuǎn)活在她心中呢?!

  (《張充和詩文集》 白謙慎編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quán)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