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詞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wǎng)>文學(xué)閱讀>古體詩詞

關(guān)于詩詞格律的一些概念——對仗

來源:王力   時間 : 2016-09-13

 

分享到:

  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古代的儀仗隊是兩兩相對的,這是"對仗"這個術(shù)語的來歷.

  對偶又是甚么呢?對偶就是把同類的概念或?qū)α⒌母拍畈⒘衅饋?,例?quot;抗美援朝","抗美"與"援朝"形成對偶。對偶可以句中自對,又可以兩句相對。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對,"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是兩句相對。一般講對偶,指的是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對偶的一般規(guī)則,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為例:"抗"、"援"、"保"、"衛(wèi)"都是動詞相對,"美"、"朝"、"家"、"國"都是名詞相對。實際上,名詞對可以細分為若干類,同類名詞相對被認為是工整的對偶,簡稱"工對"。這里"美"與"朝"都是專名,而且都是簡稱,所以是工對:"家"與"國"都是人的集體,所以也是工對。"保家衛(wèi)國"對"抗美援朝"也算工對,因為句中自對工整了,兩句相對就不要求同樣工整了。

  對偶是一種修辭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齊的美。漢語的特點特別適宜于對偶,因為漢語單音詞較多,即使是復(fù)音詞,其中詞素也有相當?shù)莫毩⑿?,容易造成對偶,對偶既然是修辭手段,那么,散文與詩都用得著它。例如《易經(jīng)》說:"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易。干文言》)《詩經(jīng)》說:"昔我往矣,揚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這些對仗都是適應(yīng)修辭的需要的。但是,律詩中的對仗還有它的規(guī)則,而不是像《詩經(jīng)》那樣隨便的。這個規(guī)則是:

  (1)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立的;

  (2 )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復(fù)[2].

  因此,像上面所舉《易經(jīng)》和《詩經(jīng)》是例子還不合于律詩對仗的標準。上面所舉毛主席《長征》詩中的兩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纔是合于律詩對仗的標準的。

  對聯(lián)(對子)是從律詩演化出來的,所以也要適合上述的兩個標準。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們的學(xué)習(xí)》中,所舉的一副對子:

  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這里上聯(lián)(出句)的字和下聯(lián)(對句)的字不相重復(fù),而它們的平仄則是相對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

  就修辭方面說,這副對子也是對得很工整的。"墻上"是名詞帶方位詞,所對的"山間"也是名詞帶方位詞. "根底"是名詞帶方位詞,[4] 所對的"腹中"也是名詞帶方位詞. "頭"對"嘴","腳"對"皮",都是名詞對名."重"對"尖","輕"對"厚",都是形容詞對形容詞. "頭重"對"腳輕","嘴尖"對"皮厚",都是句中自對。這樣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更顯得特別工整了。

  關(guān)于詩詞的對仗,下文還要詳細討論,現(xiàn)在先談到這里。

 

  注釋

  [1] "鏗鏘",樂器聲。指宮商協(xié)調(diào).

  [2] 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復(fù)。例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對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 同一位置上的重復(fù)。

  [3] 字外有圓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 "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結(jié)構(gòu)。寫作"根底"仍是平行結(jié)構(gòu)。我們說是名詞帶方位詞,是因為這里確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詞這一事實來構(gòu)成對仗的。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quán)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