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課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wǎng)>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毛澤東文學院>文學課

李壯:文學評論要拒絕“套路”“黑話”

來源:文藝報 李壯   時間 : 2017-04-12

 

分享到:

  文學評論里的“春秋筆法”,看似皆大歡喜,其實卻是對讀者和作者的雙重不負責。虛假的贊美會令真誠的贊美蒙羞、輕妄的判斷會使認真的判斷失效。

  講得更直接一些,這類文章其實是建構(gòu)了一種業(yè)內(nèi)的“黑話”,只有圈內(nèi)人才能真正讀懂。如果有一天,文學評論完全墮落為內(nèi)部流通的“黑話”、“暗語”,那么它的意義也就已經(jīng)所剩無幾了。

  真話和良心不能缺席。文學評論需要的不是遮遮掩掩的“春秋筆法”,而是有的放矢、有一說一、一針見血。

  魯迅在《墓碣文》一篇里曾有過“抉心自食,欲知本味”之語。作為一個從事文學批評寫作的人,我常會想到魯迅的這一說法。這段時間,文學界在熱議當下中國文學的發(fā)展和問題,許多人提到,文學批評應(yīng)當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真正做到“好處說好,壞處說壞”、“褒優(yōu)貶劣,激濁揚清”。這背后透出的問題并不新鮮:我們今天的文學批評,批評太少而贊美太多、真話太少而套路太多,在“有效性”上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我相信,既然問題已經(jīng)提出,我們應(yīng)該很快能看到一批問題針對性鮮明、富有批判鋒芒的評論文章。但另一方面我也在想,當我們面向外部展開批評的同時,是不是也應(yīng)當把刀鋒切向自己、沉下心來反思一下文學批評內(nèi)部出現(xiàn)的問題?文學批評的寫作者們,能否也試著“抉心自食”、求其本味,亦即重新喚醒文學批評的“初心”?

  批評本身也是寫作之一種,我們既然能夠圍繞文學作品熟練地展開文本細讀,那么也不妨以同樣的方式剖析一下我們自己的批評寫作。許多問題將在這過程中浮現(xiàn)出來,例如,當下的許多文學評論文章中,似乎存在著一種“春秋筆法”式的寫作套路——它們在涉及褒貶評價的時候,往往遮遮掩掩、東拉西扯、象征暗示,就是不敢明明白白地把真實意見講出來。

  所謂“春秋筆法”,更具體的說法即“微言大義”、“一字春秋”。落筆時一字之差便能見出褒貶、暗示態(tài)度,這是中國古代史書撰寫中常用的方法技巧。試舉一例,《春秋》原文中有“鄭伯克段于鄢”之句,《春秋左氏傳》對此句的用字有專門的解析:“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意思是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謀反,違逆了兄弟之道,所以不以“弟”字稱呼他;莊公與共叔段像兩個國君那樣互相攻打,所以稱“克”;將“鄭莊公”降格為“鄭伯”稱呼,則是譏諷他對弟弟失于教誨。這樣的處理方式出現(xiàn)在史書之中,我們今天配著解析注釋讀來,似乎別有一番趣味;然而類似的筆法若大量出現(xiàn)在今天的文學評論之中,卻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原因很簡單,史書的首要功能是記錄事實,倘若還有史家自己的立場“一字春秋”地藏在文本背后,那其實是構(gòu)成了額外的驚喜;而文學評論的本職則是表達態(tài)度、亮明褒貶,如果連這態(tài)度都還需要讀者去揣測、猜想甚至對照著注釋參悟玄機,那就不屬于驚喜而屬于失職了。

  我們今天的情況是,說好話贊美別人的評論文章很少“失職”,優(yōu)點說起來一二三四清楚明白,先不論文章本身寫得漂不漂亮、有沒有新意,遠觀總歸是一派花團錦簇之景。出問題的大都是那些想批評又不好意思批評的文章,“春秋筆法”在這種情境下頻繁地出現(xiàn):別人約我寫篇評論,總不能全說人家的壞話吧?還是要肯定為主。但細細讀完,發(fā)現(xiàn)作品實在是寫得不好,撓頭糾結(jié)半天,只好先“王顧左右而言他”。這篇小說寫的是什么主題?趕緊把腦中古今中外文學名篇都翻找一遍,下筆將相關(guān)主題的演變譜系梳理一番,最后留一句話落回到手頭的作品:“如今,這篇小說又為某某主題的文學長廊增添了新的形象”。接著再往下走——這篇作品使用的語言是什么風格?民間一點的叫“表情豐富充滿活力”、學院風格的說“長于刻畫復(fù)雜經(jīng)驗”。人物關(guān)系是什么結(jié)構(gòu)?一個人貫穿全場叫“獨語的魅力”,兩個人分分合合可以談“自我與他者”,三人以上扯不清楚那就是“現(xiàn)代社會的復(fù)雜關(guān)系處境”。搬出幾個西方大理論家的名字,用那套駕輕就熟的理論話語闡釋裝點一下,看看文章字數(shù),差不多能夠交差了。但通篇沒說過幾句有實際意義的話、甚至連像樣的文本分析都沒有,全程都是在躲著文本說空話,這終究有點良心不安。因此猶豫再三還是在文末留下這么一截遮遮掩掩的“真話”的尾巴:“某某的這篇小說,雖然在某某方面、某某角度還存在較明顯的提升空間,但總體看來,依然不失為是一篇較能夠打動讀者的作品。”

  “雖然但是”、“較明顯的提升空間”、“總體看來”、“仍不失為”、“較能打動”……太多的玄機和顧慮,令這些句子顯得不堪重負,疲倦且荒唐如一個出門遠足的人穿反了兩腳的鞋子。在一般讀者看來,這似乎是一句肯定性的話;但更為專業(yè)的人顯然能夠破譯其真實的內(nèi)涵,那就是:這篇小說實在寫得不太行,真要讓我說些什么,恐怕也就只剩那點兒真情實感可以夸夸了。這樣的套路并不夸張,“顧左右而言他”的思路也絕非想象,因為我以上所寫,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我自己的“病歷”。我愿意拿自己開刀,當我出于種種原因、偶爾寫下這類“仍不失為”式的句子,我都會在內(nèi)心感到痛苦:我知道身邊許多人都在這樣做,但我終究不甘心自己也成為其中的一員,我清楚這樣的“套路”對文學評論的有效性存在巨大的殺傷力。將這種套路稱為“春秋筆法”,事實上已經(jīng)是極其文雅的說法;講得更直接一些,這類文章其實是建構(gòu)了一種業(yè)內(nèi)的“黑話”,只有圈內(nèi)人才能真正讀懂。如果有一天,文學評論完全墮落為內(nèi)部流通的“黑話”、“暗語”,那么它的意義也就已經(jīng)所剩無幾了。

  文學評論里的這種“春秋筆法”,看似皆大歡喜,其實卻是對讀者和作者的雙重不負責。就廣大讀者而言,倘若他們讀完這類貌似褒揚的文章,跟隨著又去找到了原作品,他們會有什么樣的反應(yīng)呢?也許會感覺受到了欺騙、對文學評論失去信任,也許會接受了錯誤的引導、以劣為佳,審美水平被大幅拉低。作者也未必能獲得什么好處:即便虛榮心能享受到片刻的滿足,但該戳破的問題沒有被戳破,今后的寫作依然會在同一道門檻上反復(fù)跌倒。更令人痛心之處在于,虛假的贊美會令真誠的贊美蒙羞、輕妄的判斷會使認真的判斷失效。就像我之前提到過的那些表述,不論是“表情豐富充滿活力”還是“長于刻畫復(fù)雜經(jīng)驗”、不論是“展示出獨語的魅力”還是“書寫現(xiàn)代靈魂的復(fù)雜處境”,它們本身都沒有問題,我們也不缺少真正對應(yīng)得起這些表述的優(yōu)秀作品。當我們把這些贊譽廉價地贈送給低劣的作品,結(jié)果就是評論話語被污名化、真正的好作品被無辜牽連。當我們把花環(huán)送給了那些配不上的作品,又該拿什么獻給配得上的作品呢?如果我們的評價已然失去了讀者的信任、然后我們才讀到了真正偉大的作品,難道還可以對著所有人呼喊:對不起,之前的話請不要當真,這一次我的贊美是認真的?

  真話和良心不能缺席。文學評論需要的不是遮遮掩掩的“春秋筆法”,而是有的放矢、有一說一、一針見血。不可否認,當下的文學界在多數(shù)時間都是一團和氣的,想要在所有人都保有分寸的場合獨自提出明確的批評意見,這確實需要勇氣。然而,總體的生態(tài)固然需要調(diào)整改進,我們也不要忘記,大氣候是由其中無數(shù)小分子共同構(gòu)成的;反躬自省、從自身嘗試改變,這是每一位評論者應(yīng)有的擔當。此外,我們也都能夠理解,評論家在準備提出批評意見的時刻,總會有內(nèi)心深處的顧慮;畢竟古今中外,許多從事文學批評的人都曾受困于審美慣性和眼界寬度,以致錯誤地貶低過一些有價值的作品。然而在當下,最嚴峻的問題并不是“錯批”,而是“無批”甚至“錯捧”。從純粹的文學史學術(shù)層面看,“錯批”造成的遺憾確乎不少;在文學生態(tài)乃至世道人心的角度講,“無批”和“錯捧”的危害其實更大。前者無非是遮蔽,后者卻是在敗壞。

  伍爾夫?qū)桃了?、納博科夫?qū)道?、卡波蒂對凱魯亞克、海明威與??思{彼此之間,都曾有過嚴厲甚至刻薄的批評言辭。如今,其中命中要害之語已被我們奉為經(jīng)典,至于失之偏頗的觀點,也大多作為名人軼事一笑了之。我們所提出的觀點、得下的結(jié)論難免會有失準的時候,但這并非是無法彌補的過錯,因為不論將等待多久,時間與人心總會把最終的判決書送抵于一切判斷者與被判斷者的面前。真正難以承擔的,是“故意失準”對文學造成的傷害。用所謂“被敗壞的贊揚”去贊美那些明顯配不上贊美的文本,對真正的好作品是巨大的不公;虛與委蛇固然是代價小而收獲大的討巧做法,但長遠來看,文學批評的尊嚴和公信力將因此遭受不可逆的損失。判斷失準和有意違心終究是完全不同的事,前者僅關(guān)乎能力水平,后者卻涉及職業(yè)道德。我們總是說今天的文學評論工作還有待提高、這樣那樣的問題都需要解決……其實在我看來,這之中最致命的短板,還真不是專業(yè)能力的不足,而是職業(yè)道德的缺失。

  文學評論中的“春秋筆法”雖然只是“小花招”,但若不以為意、甚至對此理直氣壯,那么就很容易滑向職業(yè)道德的“大失節(jié)”。因此,作為一個從事文學批評工作的人,我會從自身的寫作開始警覺,并對自己設(shè)下這樣的期許:幾十年后,當我在垂老的病榻前回想起一生所下過的判斷,我能接受自己為識見和才能上的局限而感到慚愧,但絕不希望自己因品德上的污跡而感到羞恥。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quán)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