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wǎng)>文學(xué)閱讀>散文

鄉(xiāng)野祠堂

來源:曉 寒   時間 : 2018-01-22

 

分享到:

  再次走近這個叫做孔家?guī)X的地方,是因為一座祠堂,這座祠堂,是胡氏宗祠。

 

  祠堂正在修葺,大門口,鋪了整齊的大理石,上面積了深秋的雨水,一腳下去,濺起冰冷的水星,雨點打在傘上,畢畢剝剝地響。天壓得很低,青灰色的瓦檐上掛著雨滴,濕漉漉的祠堂,看上去就像這個即將過去的季節(jié),沉靜而蕭疏,仿佛堆積了很久的時間,抽絲剝繭一般,褪去了表面的浮華,只剩下一道道清瘦的筋骨。

 

  邁過偏高的麻石門檻,對著前廳的是一個凹型的天井,雨從四方的天空里落下來,被周圍的沉暗襯托得紛紛揚揚,很容易讓人找到落雪的感覺。天井里的兩棵羅漢松,據(jù)說有一百多年了,枝枝葉葉里,響著嘀嘀嗒嗒的雨水的聲音,歲月的鼓點,大約就是這樣一路敲過來的。越過天井,便看到神龕上的牌位,牌位上的名字,曾經(jīng)都是一個個鮮活的人,他們活躍在這片土地上,刀耕火種,生息繁衍,歡笑,哭泣,消磨著一個個日子的同時,也把自己從一個孩子活成了滿頭的霜雪。最后,他們的肉身去了山上,靈魂回到了這里,成為胡氏這一脈的祖先,四百多年的祖先,都在這里集結(jié)。

 

  在早年的記憶里,湘東的鄉(xiāng)野散落著一座座這樣的祠堂,樣子大同小異。獨門獨戶,靠在山腳或者背向田壟,青墻褐瓦,門窗緊閉,落滿了塵埃,門前的坪里,長期盤踞著司空見慣的雜草。這般落寞頹敗,和不遠(yuǎn)處的農(nóng)舍連起來看,顯得格格不入。既沒有門前竹篙上曬著的花花綠綠的衣服,也沒有雞鴨和狗的叫聲,一早一晚,看不到炊煙在屋頂上升起。它們被隔在煙火之外,像遺落在大地上的孩子,失去了親情的庇護,只換來一些老人的嘆息,這些老人,都是讀過些書的,會寫對聯(lián),會背《論語》和《詩經(jīng)》。

 

  此刻,陪同我前來的就是一位這樣的胡姓老人,80多了,幾杯酒下去,還能左右手同時開弓,把一幅草書寫得酣暢淋漓。他告訴我,這座祠堂建于清代,也就是胡氏一脈從江西遷到這里不久的時候,至今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民國初期,在這里創(chuàng)辦胡氏興文國民學(xué)校,屬于族辦公助的性質(zhì)。后來作為學(xué)校,一直持續(xù)到上個世紀(jì)80年代,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得以完整地保存。事實上,祠堂不僅僅擔(dān)負(fù)著教育的功能。孩子出生要告知祖先,由祠堂的錄事將生辰八字登記在冊,碰上家境不好的,還會受到特殊照顧,發(fā)給些錢米、紅糖、肉食之類的東西。哪個老人去世了,要將其牌位供奉在祠堂。重要節(jié)日,尤其是清明節(jié),要在這里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功德。如果有哪個族人觸犯了族規(guī),也要在這里接受懲罰。胡氏這一脈有十條族規(guī),涵蓋為人處世修身養(yǎng)性等多個方面。胡老說,曾經(jīng)有族人犯了族規(guī),就在這里挨過板子。也就是說,族里所有的重大事情,都要在這里面對祖先的靈魂來決定……

 

  在這個細(xì)雨淋漓的日子,我似乎觸摸到了祠堂的光芒,它燭照的不僅僅是人心,而是構(gòu)建了一個族群,一片土的秩序。它的主題是宏大的,在肉體和靈魂歸屬的背后,還有關(guān)懷、道德、救贖,不滅的家國情懷。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quán)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