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散文學會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wǎng)>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文學學會>省散文學會

李清明:藠頭記

來源:湖南文學雜志社   時間 : 2019-11-07

 

分享到:

  藠頭是家鄉(xiāng)南洞庭湖邊上三塘鎮(zhèn)的特產(chǎn)。字典上,這個植物有一個比較雅致的名字:薤(xiè)。為多年草本百合科蔥屬植物的地下鱗莖,葉細長,開紫色小花。

  大湖邊上的家鄉(xiāng),四季分明,一到冬天便萬物蕭疏。唯有種有藠頭的地里蔥綠一片,紫白色的小花迎風招展……銀裝素裹之日,我曾親眼目睹一位干部模樣的路人指手畫腳,搖頭晃腦間朗朗吟哦:睜眼見綠,四季有花!

  二〇〇五年就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的“三塘單心長柄藠頭”以長柄、單芯、色白、皮薄、果大而著稱,全身都是寶。長柄連果可炒、可煮、可燉,可腌漬、可浸泡、可涼拌;就連其嫩葉清炒也是一道美味;將其剁碎與雞蛋攪拌,做成的藠葉煎雞蛋,清香滿屋,口齒留香。更神奇的是,藠頭不但含糖、鈣、磷、鐵、蛋白質、胡蘿卜素、維生素C等多種營養(yǎng)物質,還可以入藥,治療多種疾病。研究表明:從藠頭中提煉出的有效成分做成的藥劑,對癌癥病人也具有一定的療效。此外,藠頭還可以做成飼料添加劑、消殺劑等等。

  從商代起,家鄉(xiāng)的先輩們便開始了對藠頭的種植與食用。

  素有“藠頭之鄉(xiāng)”美譽的三塘鎮(zhèn),八個自然村(社區(qū)),五千六百家農(nóng)戶,鼎盛時期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有大塊大片的藠頭,多時產(chǎn)量達十萬噸以上。三塘單心長柄藠頭在坊間有名,首先是其成品個頭大,色澤潔白且有光亮,很像家鄉(xiāng)人常用的一只只白色瓷調羹,抑或精致的小湯勺,有鄉(xiāng)親則干脆直接形象地稱其為“白雞腿”。童謠云:“白藠頭,大腦瓜,長柄把,又好呷,又好挖!”其次是纖維組織緊密,細瞧有許多細微的亮色纖維相連;重量比重也不一樣,不同產(chǎn)區(qū)的成品藠頭一起倒在水池中,沉在池底的大都是三塘單心長柄藠頭。鄉(xiāng)親們稱之為“沉腳魚”“好呷的在底下”……偶有文人見之,則多會用到“沉魚落雁”這個成語。

  還有,藠頭的皮瓣層數(shù)也不一樣,一般的藠頭皮瓣只有五層,唯三塘藠頭的皮瓣卻有七層。該鎮(zhèn)“千秋門第,萬卷書樓”的樓主田老詩人曾有詩贊:“綠莖紫花香沃野,藠頭如勺七重衣。”同時,顆粒飽滿、大小均勺、晶瑩白皙、肉質脆嫩、營養(yǎng)豐富等,也是三塘長柄單心藠頭較為明顯的特色與特征。

  “菜中有奇味,藠頭似靈芝。”由三塘人自主研創(chuàng),精心制作的“湘山牌”“振湘牌”“海日牌”“橫嶺湖牌”酸甜藠頭與咸香藠頭還長年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qū)。單是二〇一三年,便出口四萬多噸,創(chuàng)匯七千四百多萬美元。家鄉(xiāng)湖南省湘陰縣遂成全國最大的藠頭種植、加工與出口創(chuàng)匯基地。

  據(jù)《湖南方志年鑒》與《湘陰縣志》記載:三塘藠頭的加工產(chǎn)品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才開始遠銷國外的。這其中有一個人不能不提,他便是田中角榮,當時的日本首相。在三塘至今仍流傳著一位瞎眼老婆婆“一碗藠頭浸水救了一位日本首相”的故事,婦孺皆知。

  一

  藠頭出身低微,伏低伏小,生得賤也長得賤,真正的好種、好做、好吃,也好儲存。一經(jīng)深入便發(fā)現(xiàn),一枚優(yōu)質藠頭的長成,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三大因素。四季分明、降水適量、日照充足、冬無嚴寒,以及多硫少氮、土質肥沃的沙土都是優(yōu)質藠頭生長的基本要求。

  這其中,有經(jīng)驗的藠農(nóng)提到藠頭對降雨及排水要求,有一句四字真經(jīng),叫:雨止田干。大雨來襲,雨停了,地也干了。除此,如果離開環(huán)境、氣候、土壤三大基本條件,抑或缺少其中的一種,同樣的藠種、同樣的栽種方法,哪怕是一溝之距、一埂之別,生長出的藠頭也有“南橘北枳”之虞。

  三塘鎮(zhèn)位于東經(jīng)一百一十二度北緯二十八度之間,正處幕阜山余脈向洞庭湖延伸的過渡帶上。其地形正像一枚長柄單心藠頭鑲嵌在湘江與資江交匯流入洞庭湖的尾閭處;西面及北面還有沅水與澧水的余波橫流,長年沖刷與擊打著三塘鎮(zhèn)遠久時便從洞庭湖中修筑起的圍堰大堤……典型的湘、資、沅、澧“四水環(huán)繞”。古人也有詩曰:“激浪射青山,千帆膽戰(zhàn)寒。四水騰蛟猛,洶洪嘯海關。”被稱作是中國“藍墨水上游”的汨羅江在緩緩地流經(jīng)三塘鎮(zhèn)境內(nèi)大片大片的稻田藠地、溝渠湖汊后,才一步一回首,有些戀戀不舍地流入洞庭湖。“三十六坪,四十八汊”,“一山四水三分田,二分道路和莊園”正是對其地貌的高度概括。

  史載,汨羅江自新市以下至三塘鎮(zhèn)境內(nèi),明代以前均屬洞庭湖湖汊,后淤成大片洲土。沿岸鄉(xiāng)親們歷代圍墾,“康雍乾”三朝圍墾最多。至建國前,僅是湘江與汨羅江尾閭已圍成大小堤垸三十三處,原有湖泊與湖洲均被小垸瓜分。“洞庭波兮木葉下”,枯枝、樹葉、蘆葦、湖草、浪渣等被流水帶來成堆淤積、填埋;東部大山與丘壑中的礫土、沙石等也是多被雨水沖刷,隨波逐流,經(jīng)年不止。故此,三塘鎮(zhèn)境內(nèi)及周邊皆是南洞庭湖區(qū)最為著名的“自然沙窩”。據(jù)地質部門勘探統(tǒng)計,與該鎮(zhèn)僅一堤之隔的橫嶺湖、荷葉湖,優(yōu)質河沙的開采量便達一點八億噸!又悉,三塘鎮(zhèn)全境有水稻田與紅壤兩種土類,為第四紀紅土母質成土。土地溪谷與湖泊積物多,且肥沃含沙。其中“土壤肥沃含沙”,對一枚優(yōu)質藠頭的長成特別重要!

  加之,三塘鎮(zhèn)地處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為攝氏十七度,主導以北風、南風、西北風,年平均風速為三米每秒,不急也不緩……這些,均特別適宜種植藠頭,也適合大豆、油菜、花生、芝麻、紅薯等優(yōu)質農(nóng)作物的培植與生長。由此生產(chǎn)出的藠頭子、西瓜子、油菜子、花生子,還有南瓜子、葵花子、紅心地瓜子,以及非農(nóng)作物的米蝦子、金沙子特產(chǎn),被統(tǒng)稱為“三塘九子”。這里的“籽”與“子”相通。民謠云:一鎮(zhèn)產(chǎn)九子,九子九不同。

  湘江北去,沿江一路,從長沙的銅官至家鄉(xiāng)的樟樹港,經(jīng)縣城到三塘,再至青山、營田與岳陽的鹿角,百里之地,既是聞名于世的“岳州窯百里窯城”帶,也是“中國著名商品”窩。岳州窯,又名湘陰窯,曾創(chuàng)造了中國陶瓷業(yè)界的“七個之最”,也是中國最早燒制青瓷與官窯的地方,至今久盛不衰;著名優(yōu)質產(chǎn)品則指曾榮獲“中國地理標志產(chǎn)品”及“中國著名商標”榮譽的樟樹港辣椒、鶴龍湖螃蟹、湘陰面條、三塘藠頭等……大有“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之意味與意境。

  實地考察中,三塘長柄單心藠頭雖有較強的地域概念,但沿湘江風光帶,靠南洞庭湖從南往北沿線的家鄉(xiāng)縣境內(nèi)也有零星分布。從縣域南部的樟樹港開始,依次為金龍、袁家鋪、長康、玉華、靜河、文星、六塘、石塘、東塘,再至青山與三塘鎮(zhèn)收尾,其優(yōu)質名牌藠頭的產(chǎn)量也是由少逐漸增多,也還是一個勺子狀,活脫脫的一個“長柄藠頭”。

  猶記少年時代,在聽蘇聯(lián)歌曲時總感有些納悶:“怎么這些歌曲總有些憂郁氣息?”老師釋疑:“那是由他們地理位置決定的。你想想啊,那里氣候嚴寒,人煙稀少……能不憂郁嗎?”俯看三塘鎮(zhèn)周邊,最大的湘江北流,資水也北流,流經(jīng)三塘境內(nèi)的汨羅江卻是水朝西流……故此有歌曰:“汨羅江,水朝西,湘陰人,犟脾氣!”(一九六六年以前,現(xiàn)在的汨羅、營田曾同屬湘陰縣。)人生的經(jīng)歷與經(jīng)驗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性格缺陷體現(xiàn)在為人處世上確有不妥與不足,但咬牙切齒般用到做好一件看準的事情上,無疑卻是優(yōu)點。當然,這僅是我本人見證了家鄉(xiāng)人民受楚文化浸潤與影響日久,在如何精心種好優(yōu)質藠頭這件事情上的有感而發(fā)而已。

  “搖呀搖,搖到外婆橋,搖到細伢子挖香藠,一天挖一擔,兩天洗一挑,又有賣,又有呷,又有泡,又有金子銀子進荷包。”伴隨著歌名為《搖呀搖》的童謠,我們見到了被譽為三塘鎮(zhèn)“種藠大王”的藠農(nóng)黃剛強。在一個偌大的剛強牌精品藠頭儲藏庫,一邊有十多個村姑、村嫂在忙著用刀剪給剛從地里收獲的藠頭去頭、去尾、去老皮,一邊還有十多個農(nóng)民裝扮的工人在用高壓水機沖洗藠頭……儲物架上,一袋袋雪白炫目的藠頭像銀山般堆放著,在每一個專門制作的編織袋上,一張張印刷精美的“藠頭出生證”格外搶眼。上面注明了“防紫外線,防風防氧”的注意事項,也印有網(wǎng)址,還特別標注了二維碼??腿艘粧?,藠頭的產(chǎn)地品種、環(huán)保指標、營養(yǎng)元素等“前世今生”便一目了然!

  黃剛強家住三塘鎮(zhèn)民岳村。該村原為岳云與軍民兩村合并而成。村莊取名“岳云”,是因南宋名將岳飛征討南洞庭湖農(nóng)民起義軍鐘相、楊幺時,其子岳云在此屯兵而得名;“軍民”二字,則指當時的軍與民共同軍墾勞作的地方。在黃剛強家寬敞的堂屋里,我們見到了懸掛在墻壁正中的《黃氏家訓十好歌》:一要好,勤學成材無價寶,讀書好;二要好,奉養(yǎng)雙親直到老,孝順好;三要好,種藠栽樹致富豪,務農(nóng)好……原來,黃姓是村里的大姓,祖祖輩輩均以種植藠頭為主業(yè),因受種藠經(jīng)驗與銷售渠道限制,許多年來家家戶戶只是在自家的房前屋后、邊角水田間種上三五畝藠頭。黃家大面積種藠,應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先是每家八畝、十畝、二十畝地種……如今單是黃剛強一人便通過土地流轉,興辦種藠合作社,以及依靠“公司+協(xié)會+農(nóng)戶+基地”等方法,已是坐擁五百畝優(yōu)質單心長柄藠頭的種植大戶了。“藠頭須輪種,家藠施家肥,平時多琢磨,捉蟲、蓋被、防霉病。”這是黃剛強種藠經(jīng)驗的小結。其他暫且不提,單說“蓋被”二字,是指在藠苗行間多鋪放湖草或稻草,抗旱澆水時先濕草,再濕土,一則可避免澆水板結土壤,二是到了冬季,有稻草作“被”,則可以給藠苗防凍保暖。

  黃剛強種藠二十多年來,每年還會利用種藠勞作的淡季,或自己一人或組織“種藠合作社”的成員們一道,去湖北洪湖地區(qū)與江西鄱陽湖流域中國另外兩個藠頭產(chǎn)區(qū)走訪取經(jīng)。目前全國僅有的長江以南的三個藠頭主產(chǎn)區(qū),除上述兩個外,湖南洞庭湖平原三塘鎮(zhèn)片區(qū)的藠頭種植面積最大、產(chǎn)量最高、出口量最多,質量也是公認的最好。黃剛強有一個美麗、賢淑、勤勞的“藠頭老婆”,名叫陳萍麗,原為湘江源頭一位藠農(nóng)的女兒。連小陳自己都笑稱,她是被黃剛強名為“考察”、實為“哄騙”得來的。如今,已給黃剛強生了一個“藠頭兒子”與一個“藠頭女兒”的老婆,非常支持老公的種藠事業(yè)。老公耙田,老婆鋤土;老婆施肥,老公種苗;老公洗藠,老婆貼牌……典型的雙劍合璧,琴瑟和鳴,羨煞旁人。

  三塘全境及汨羅江流域自古便是楚國的次中心,也是楚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其“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不怕死”的楚人血性早已溶入了大伙的骨髓與血液……三塘人是在用楚人的精神種藠頭哩!

  走訪中,我還驚奇地發(fā)現(xiàn),三塘一地越是質量好、產(chǎn)量高,藠地集中的地方,人文景觀也相對集中。單是優(yōu)質單心長柄藠頭的主產(chǎn)區(qū)之一的民岳村,便齊集了二妃墓、黃陵廟、毛澤東國文老師柳潛故居三個著名的人文景觀。

  上古時期,舜帝南巡,崩于蒼梧之野。娥皇、女英南行奔喪途徑黃陵山(今湘陰縣城北二十五公里處),見此處湘水回抱,青巒環(huán)合,舜帝足跡猶在……逐舉身赴湘水而死。女尸漂泊至三塘鎮(zhèn)軍民村金雞巖,葬于黃陵山。后建二妃墓于黃陵廟旁。二妃墓又名湘夫人祠、湘妃廟、昭烈廟。

  柳潛,三塘鎮(zhèn)岳云村人。他一九一二年在湖南省立高等中學擔任毛澤東的國文教師。在閱讀毛澤東命題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論》時批注“實切社會立論,目光如炬”,“力能扛鼎,積理宏富”,稱其為“自是偉大之器”!其識人之卓見,堪為前瞻。

  韓愈于唐元和十四年因諫阻唐憲宗迎佛骨被貶黜潮州,途經(jīng)湘水,因“厲毒所聚,懼不得脫死,過廟而禱之”,曾泊舟上岸來到黃陵廟祭祀娥皇、女英二妃,祈求平安。巧合的是,第二年韓愈便遇赦升官。他榮歸京城后,將私錢十萬貫派人送至岳州,請刺史王堪幫助整修已破損的黃陵廟與二妃墓,并寫下《祭湘君夫人》一文,“以清酌之奠,敢昭告于湘君、湘夫人二妃之神。……以大振顯君夫人之威神,以報靈德……尚饗。”

  靈地有靈性,靈地育靈人,靈地產(chǎn)靈物……正所謂天人合一,人杰地靈是也。

  二

  一九三九年秋天,剛入伍還不到一年的田中角榮,隨駐扎在東北的日軍盛岡騎兵第三旅團急調華中地區(qū)集結,參加侵略中國的長沙會戰(zhàn)。同年九月二十三日凌晨,日寇在位于南洞庭湖邊的青山島與推山嘴登陸,占領青山和營田,十余天后又將侵略的戰(zhàn)火燒到了三塘境內(nèi)。此時的田中角榮因戰(zhàn)爭失利導致情緒郁結,以及水土不服等原因,突發(fā)痢疾,藥物治療無效,病得奄奄一息……他是躺在擔架上,被收容隊的鬼子帶著翻譯送進三塘鎮(zhèn)軍民村危家嘴的。一位守著一堆壇壇罐罐來不及逃走,且患有眼疾的吳姓老奶奶聽到一陣嘰哩哇啦的聲音過后,有中國人的聲音急切在說:“有人拉痢疾快死了,快找藥,快找藥……”吳奶奶聞言,摸索著順手從腳底下的浸水壇中舀了一小蒸缽浸水藠頭遞了過去……田中角榮將信將疑間吃下藠頭喝光浸水后,不到半天,病情竟奇跡般好轉了。據(jù)傳,病愈后的田中角榮曾來找過吳奶奶……可當時的茅屋卻已成灰燼……又不到一年,即一九四〇年夏天,田中角榮因患肺炎與肋膜炎并發(fā)癥等,最終還是被遣送回國了。此為后話。

  斗轉星移,田中角榮從一名病退的列兵開始起步……三十多年后竟成了日本的首相。不知是吳奶奶一碗三塘浸水藠頭的作用,使其人性與良心未曾完全泯滅;還是田中角榮后來迷戀并熟諳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能背誦與書寫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一文的片斷“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的緣故,總之,田中角榮在促進中日邦交正?;?,加快中日兩國間貿(mào)易往來,特別是為三塘藠頭揚名、使其正式批量生產(chǎn)走向日本市場等所起的積極作用,還是不可忽視的。

  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五日上午十一時三十分,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一行抵達北京,周恩來總理等到機場迎接。在隨后的歡迎晚宴上,田中角榮有講道:“我國給中國國民添了很大麻煩,我對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聞言,周恩來總理嚴肅指正:“添了很大麻煩”的提法非常不妥,應為“重大損害”!后來,田中角榮雖有辯解,說從日文角度上講“添麻煩”確有謝罪之意……但仍十分誠懇地表示,要按中文的意思馬上修正。這也便是后來《中日聯(lián)合聲明》中行文,“日本方面痛感日本過去由于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的由來。

  還有,在中日邦交的正?;M程中,盡管有戰(zhàn)后的日本在美國控制下敵視新中國、我方要求日本必須與臺灣斷交等原因……田中角榮力排眾議,上任后僅兩個月時間,便著力促進與解決了戰(zhàn)后日本方面拖延了近三十年的中日邦交正?;瘑栴}。有外交資料顯示:在中方舉辦的歡送宴會上,田中角榮非常激動,酒量很小的他不但喝了不少,還端著盛滿茅臺酒的酒杯起身向周恩來總理敬酒。此舉讓在場的日本隨行人員都驚呆了,因為“首相極少喝酒,也從不起身敬酒,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那是在《中日聯(lián)合聲明》正式簽署、兩國政要就相互開啟貿(mào)易、航空、航海、漁業(yè)等領域友好交易與互通的商議中,田中角榮向周恩來總理特意提出了“日本政府申請進口中國藠頭”的請求……此舉讓包括周總理在內(nèi)的中國官員很是驚奇:兩國貿(mào)易往來的內(nèi)容與種類有許多“大件”,首相為何單提一種“細小”的藠頭?——原來是“中國藠頭曾救過首相的命”!細問:怎么回事,在哪里……田中角榮回憶道,一九三九年秋天,那地方有好多水,地名中有“青”與“島”二字……總理聞言馬上請人找來一份中國地圖,指著山東青島地域請其辨認……田中角榮一邊搖頭,一邊又蹦出幾個關鍵詞:“湖南”“長沙會戰(zhàn)”“那地方有一廟、一墓、一牌樓三個名勝古跡”……后來,周總理緊急指示總參謀部找來一份抗日戰(zhàn)爭期間的軍用地圖,才進一步辨識清楚。田中角榮首相所說的地方,原來就是位于湖南省北部南洞庭湖邊的湘陰縣三塘鎮(zhèn)(過去稱“公社”),所說的“青”與“島”二字,是指緊鄰三塘鎮(zhèn)西北部,位于南洞庭湖中的青山島。至于提及的三個古跡,則正是該鎮(zhèn)境內(nèi)有著“三湘七澤第一勝跡”的黃陵廟、二妃墓與千秋書院牌樓。史載:田中角榮訪華時,毛澤東主席正在病中,主席還是在書房里帶病接見了田中角榮。臨走,毛澤東主席還送了田中角榮一套《楚辭集注》。

  在過去的計劃經(jīng)濟時代,一種商品的出口須有外貿(mào)“配額”與“指標”。對此,鄉(xiāng)親們有些半開玩笑半認真地稱之為生產(chǎn)食品的“準生證”與“尚方寶劍”。也就是從《中日聯(lián)合聲明》公開發(fā)表不久,一個專供日本藠頭的生產(chǎn)與出口,當時還屬于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性質的“三塘醬廠”便在南洞庭湖邊誕生了。一九七九年六月,三塘醬廠建成投產(chǎn)。一九八一年八月便與日本橫濱市簽訂了二百五十噸“三塘牌”藠頭加工銷售合同。

  三塘醬廠辦好了,鄉(xiāng)親們得了實惠,省、市領導們更是重視與高興。一九九四年十一月,時任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長的楊正午視察三塘醬廠,高興地題寫“三塘醬廠”廠名。至二〇〇〇年五月十六日,已任省委書記的楊正午,再臨三塘,高興之余,第二次題寫了“三塘醬廠”廠名。連楊書記自己都笑稱,因為喜愛,讓三塘醬廠見證了他書法作品水準的提升與進步。

  民諺云:鄉(xiāng)人三大苦,打鐵、制藠、做豆腐。要將看相好、品質好的三塘新鮮藠頭制成酸甜、咸香抑或麻辣的藠頭,有兩道勞動強度較大的工序:一是一周后須將精鹽腌漬的藠頭每兩天倒缸一次,須連續(xù)三次,以保證鹽汁均勻,激活從藠頭體內(nèi)散發(fā)出來的化學分子;二是一段時間之后,還要將從缸內(nèi)取出的藠頭用清水反復漂洗、沖刷干凈并竹篾曬席瀝干……后來,三塘醬廠又對藠頭加工的十四道工序進行了革新改造,使加工的咸香、麻辣、甜酸藠頭外形完整、大小均勻、無霉斑白膜;藠頭呈白色或黃白色,表面有光澤;咸、辣、甜、酸味道適度,白皙透亮,肉質脆嫩,湯汁清晰。

  一枚小小的藠頭,經(jīng)幾代三塘人的努力,從楚國故地出發(fā),過洞庭、經(jīng)長江,漂洋過海,先是在日本、韓國等地,下一步還將在東南亞及歐美市場扎下根系……成為了他們的“菜中靈芝,佐餐佳品”,其味蕾深處的記憶,也給這些海外客商與食客們平添了一道難以抹去的異域鄉(xiāng)愁……

  三

  自小便在洞庭湖邊放牛、牧鴨、扯豬食的我們,小時候常見湖洲的草地上、雜樹間、荒冢旁許許多多的湖蔥野藠。它們的鱗莖很小,多為獨瓣,葉莖纖細,且扎堆成片成片地生長。雖人與牲畜皆可食用,但味道辛辣……唯有野外漁獲時,在干牛糞當柴、大河蚌殼當鍋的魚肉里丟上幾把用手扭碎的胡蔥野藠,卻感覺除腥去膩,風味獨特。記得有首兒歌是這樣唱的:胡蔥蔥、野藠藠,小孩子呷了撒斜尿……后來,見識增加,書也讀多了之后,才知野蔥與野藠屬長期自然進化的純野生物,而被稱作是“家藠”的家鄉(xiāng)特產(chǎn)長柄單心藠頭,則是鄉(xiāng)親們在長期的生產(chǎn)勞動中培育出來的……其中有細葉藠頭、寬葉藠頭、豎葉藠頭與甜葉藠頭等多個品種。家鄉(xiāng)三塘藠頭,多為細葉藠頭。

  兒時的記憶中,藠頭有多種稱謂,有叫小根蔥、小野蔥、小瓢蔥、小瓢把的,也有叫野蒜、野蔥、野藠的,更有一種形象有趣的叫法,直接稱之為“白雞腿”。記得我們從農(nóng)村小學發(fā)蒙,讀書讀到五年級了,同學們幾乎都不識藠頭的學名“薤”字,大都干脆念半邊,讀作韭菜的韭。感覺兩者的長相與味道確有相近與相似之處。

  藠頭本為不起眼的蔬菜,只是作為酒宴前健脾開胃,酒醉飯飽之后助消化、解油膩之物。人們伸出抖索的筷子夾住一個個白色的圓物,丟進口腔,品出酸中帶甜、甜中有酸、清香脆嘣的味道時,大家的話題才會說到藠頭,不過是繁華過后的補白。唯有樸實無華的鄉(xiāng)親們有些不同,他們把藠頭直接與雞腿相提并論,足見對其的偏愛。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平常人家只有過年過節(jié)家人們團聚時,才能吃上一頓難得的雞肉。慈祥的母親或奶奶們將兩只黃澄澄香噴噴的雞腿,深藏于一大蒸缽剁碎并煮熟了的雞肉、蘑菇與用菜刀背拍碎了的藠頭之中……兩只完整的雞腿只有家中年齡最小的弟妹才能享用,是為慣例,其他人少有奢望。

  鄉(xiāng)愁又起時,在飯桌上只要見到藠頭,八十多歲的父親多會重復地講起“白雞腿”的故事。說是兩個鄰居大伯,各挑了一擔藠頭上集市上賣掉后,見比平常多賣了幾張卷了角的毛票,尋思找點什么好吃的,犒勞一下……柴火飯莊,顧客與店小二便有如下對話:“兩個貴客吃點什么呀?”“你們這里的招牌菜是什么?”“白雞腿!”“那就來一盤!”待菜上來,兩位大伯拿著筷子左挑右翻,將信將疑間夾了一坨裹了面粉油炸的“雞腿”,丟進口中咀嚼一番之后,才大呼上當……原來,他們花了不菲的價錢點的“白雞腿”,竟就是他們剛剛才從自己的竹筐中賣出去的藠頭!

  藠頭生美味,天下識三塘。

  杜甫有詩:“盈筐承露薤,不待致書求。束比青芻色,圓齊玉箸頭。”玉箸頭,即藠頭也。宋代洪咨夔在他的《答駱肖秦》里也有寫:“過我葵榴巷,留君筍薤廚。”附和的還有宋代的梅堯臣,他曾書:“空山舊逕綠苔滿,古寺齋盂白薤蒸。”詩中的“薤”字,肯定還是藠頭。足見過去的文人墨客呼朋喚友、迎賓待客時,仍把藠頭作為了美味佳肴的不二之選!

  過往歲月中,家中的老奶奶、老外婆與母親們均會做浸水壇子。她們找來優(yōu)質的長柄單心藠頭,洗凈陰干或淺曬半日,不帶生水;再放入一些精鹽、白醋與紫蘇,以及一些切片的生姜;然后倒?jié)M早已燒開冷卻的水,置入一個由湘陰岳州窯專門生產(chǎn)的大貨窯浸水壇子中,密封。浸水壇子常以素胎為多,也有的略施醬釉成青釉,形似水桶,兩頭小、中間大,上露雙唇的頂部配以狀如蒸缽一樣的陶蓋。為確保壇內(nèi)無細菌侵入,制藠人還會在浸水壇子上部的雙唇縫隙間倒上一碗清水,讓其較好地自然封閉。自然酵化后的浸水藠頭十天半月后開封,即成美味浸水藠頭。

  被鄉(xiāng)親們視為祖?zhèn)髦锏慕畨又灰褂玫卯?,不讓生水或臟物進入壇內(nèi),能百年不壞。更為神奇的是,鄉(xiāng)親們不但可以用浸水壇子預測天氣,而且還可以通過其好壞的質變,預測其家庭運程的好壞。哪天發(fā)現(xiàn)浸水壇子雙唇里儲存的清水不斷地冒泡,且敲擊壇蓋發(fā)出“咕咕——咕咕”的響聲,第二天多會刮風下雨。如果突然發(fā)現(xiàn)壇子內(nèi)的浸水無故變味或變壞了,家庭個別成員多會突發(fā)急病,或仕途受阻……幾年前,九十高齡的鄰居甘娭毑,一日一壇當年陪嫁且輾轉跟著老人搬了六次家的浸水突然壞了。老人憂心忡忡過了兩日,第三天便傳來了正在外地做生意的兒子出了車禍的消息……

  前面提及的“一壇浸水藠頭救了日本首相的命”,便是家鄉(xiāng)甘奶奶、王外婆、鐘媽媽們精心制作的這種浸水壇子。

  藠頭能治病,其實是早就被寫進了許多醫(yī)藥典籍中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薤,生則氣辛,熟則甘美。種之不蠹,食之有益。”《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則說:“治金皰瘡敗,身輕者不饑耐老。”《新修本草》則言:“薤乃是韭類……白者補而美,赤者主金瘡及風。”還有《食療本草》更是具體:“患寸白蟲人,日食七顆,經(jīng)七日滿,其蟲盡消。”寸白蟲,即絳蟲,主要在牛肉、豬肉、魚肉之中寄生。

  具體到鄉(xiāng)親們的日常生活中,藠頭有助消化、解油膩,健脾開胃、舒筋益氣,抑菌防瘡、預防心梗,以及降低血糖、軟化血管、美容養(yǎng)顏、治療各種腸道疾病等多種功效。日本京都府立醫(yī)科大學研究證實:藠頭提取液有很強的抑制癌細胞效果,長期佐餐具有保健、治病、藥理等功效,被譽為“菜中靈芝”。是故,日本、韓國人探親訪友,如能提上一個用小瓶裝上的十來顆酸甜或咸香的三塘單心長柄藠頭,則多會被視為難得的饋贈佳品。

  中國的傳統(tǒng)中醫(yī)有一個方歌:“瓜蔞薤白白酒湯,胸痹胸悶痛難當,喘息短氣時咳唾,難臥仍加半夏良。”輪到鐘愛有加、受益良多的鄉(xiāng)親們表白,則更為通俗易懂,直接到位:“藠頭如藥吃幾顆,郎中不打門前過。”“藠頭上了市,藥店關了門!”

  如此這般,三塘鎮(zhèn)文化站站長、長期致力于藠頭文化研究的鐘建文老師還言詞鑿鑿地說,“藠頭還有助于愛情!”六月芒種季節(jié),剛好采收藠頭。夏日清晨,正是“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的大好時光,在墨綠如畫、茫無涯際的藠田里,一大群身穿長衣長褲、頭戴遮陽斗笠的婦女們正在忙著采收成熟的藠頭。也許是沙壤土地肥沃,藠頭喜歡抱團生長,成熟的藠頭只須扯住莖蔓,便一扯一大蔸,蔸蔸足有兩三斤重……不一會,談笑與驚呼聲間便有情歌飛揚:“情姐廚房泡藠頭,泡好藠頭滿屋香。我的咯哥哥呃,喝了我的藠頭水,不成相思也成癆。”這邊唱起那邊和:“吃姐的藠頭咯,謝姐的菜吔,不是姐姐我不愛!等我裝船藠頭去漢口,金銀財寶滿船艙,回來再牽姐姐的手。”

  古樸自然的家鄉(xiāng),以前家家戶戶難有余錢剩米,自由戀愛的男女也極少,大都要通過媒婆說項,互看人家,再走訂婚——結婚程序。這其中,“互看人家”尤為重要。所謂“互看”是經(jīng)巧嘴媒婆牽線搭橋后,女方要去到男方家看看,男方也要去女方家訪訪……男女雙方互動時,能在對方家高高的木床底下,看到許多儲存的冬瓜、南瓜、地瓜(紅薯,家鄉(xiāng)人稱“回坨”),特別是許多浸水及泡藠壇子……便知對方家是“勤勞人家”與“殷實人家”,很會過日子,婚事十有八九能成。那個時代的普通農(nóng)家,一年四季總有一兩個月的“糧荒”時光,所謂“忙時吃干,閑時吃稀”“主糧不夠,瓜菜代”說的正是此中情景。還有,家鄉(xiāng)當時的浸水壇子,相當于現(xiàn)時的“冰箱”,除浸泡藠頭外,還可浸泡黃瓜、菜瓜、茭瓜、地瓜、豆角、刀豆、蘿卜、大蒜、生姜、萵筍、紫蘇、白菜梗、莧菜梗、萵筍皮……甚至還可以浸泡淺曬后的牛肉、豬肉、魚肉等等,也均是長時間不壞。

  在鄉(xiāng)親們雖然感覺艱苦,但也不失歡欣的回憶當中,他們均笑稱過往的家中有兩個銀行:一為“雞屁股銀行”,二為“藠頭銀行”。又因藠頭發(fā)揮的經(jīng)濟作用最大,被稱作是“藠頭大學生”“藠頭樓房”“藠頭汽車”,甚至“藠頭老婆”的說笑在家鄉(xiāng)已成風俗。家住三塘鎮(zhèn)龍華村的吳沉香,平江縣江市鄉(xiāng)菖蒲村人,她至今仍笑言,她是他老公戴細宗用兩擔藠頭娶回三塘的。后見三塘這地方,水美、地肥、人和、藠頭香……她又將表妹、堂妹、同學、鄰居等介紹嫁到了三塘鎮(zhèn)的千秋、軍民、白雪等村莊,前后整整十人。

  “月亮走,我也走,我給月亮背花簍。一背背到園門口,打開園門挖‘雞腿’。白雞腿長又長,個個都像棒棒糖”……此刻童謠又起,讓人打開了記憶的閘門,回憶起了許多古人對藠頭的贊美與感慨:“閨中少女采藠去,青草湖西散晚霞。”“洞庭猶在望,藠香共誰聞。”“鄉(xiāng)人迷香藠,青衣偎紫花。洞庭清絕地,萬古一長嗟。”

  魂歸汨羅江的偉大詩人屈原,在他的《楚辭》之《宋玉答楚王問》中提到有歌《薤露》,西漢亦有同名詩云:“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此為一首經(jīng)典的挽歌,詩句從薤上的露水容易曬干起興,寫人生短暫,又以露水干了,明天還能再降落,反寫人的一去難以回還。歌詞感懷纏綿舒緩,傷悲之情令人嘆息不已……《長歌行》《古挽歌》中也有類似的句子:“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薤露歌若斯,人生盡如寄。”

  藠頭,藠頭,欲說還休……前些年,隨著經(jīng)濟多元化發(fā)展,單就藠農(nóng)收入而言,種藠與制藠確不如挖沙子、辦豬場、搞養(yǎng)殖、做煙花等來錢快……如此種種,致使三塘鎮(zhèn)優(yōu)質藠頭的種植面積與藠農(nóng)的收入曾一度陷入低谷。有道是“要想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近些年來,三塘鎮(zhèn)通過組織成立“藠頭協(xié)會”、“藠頭種植合作社”、實施“訂單藠業(yè)”等多種方法,硬是讓藠頭的紫色小花又重新開遍了全鎮(zhèn)遼闊的原野……

  如今,只要車至三塘,迎面就會見到上書“藠頭之鄉(xiāng)——三塘人民歡迎您”的一座雖簡樸但也不失巍峨的綠色牌樓。其楹聯(lián)也盡顯“三塘特色小鎮(zhèn)”的外延與內(nèi)涵:左書“舜帝南巡萬藠飄香開懷互答有漁歌”,右寫“湘江北去百舸爭流同心協(xié)力酬壯志”。

  藠頭收獲的季節(jié),也是洞庭湖漲水形成汛期的時候。滿湖的碧水在落日余暉的映照下盡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麗景色。此情此景,我腦海中顯現(xiàn)出的竟是下午剛在三塘鎮(zhèn)新興村一片地勢稍高的藠田中看到的一幕:一塊刻有“清誥封建威將軍鐘公諱紫云之墓”字樣的墓碑在風中孑立,古樸幽然……還有墓葬主人曾學寫湘軍統(tǒng)帥曾國藩的一句詩詞也愈發(fā)清晰。原來,出生在清道光年間的鐘紫云早年曾在三塘鎮(zhèn)的“千秋書院”讀了五年私塾,后回村種藠,太平天國運動風起云涌之時,他追隨左宗棠,入曾國藩統(tǒng)領的湘軍大營,因軍功疊累被清廷誥封“建威將軍”。光緒三十年后,他從署理福建陸路提督兼建寧鎮(zhèn)總兵的任上告老還鄉(xiāng),鑄劍為犁,邊種藠邊研習詩文。后來,老人請人用檀木制匾,鐫刻了如下詩句,以期昭示后人,代代相傳:

  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zhàn)歸來再種藠。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