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散文學會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wǎng)>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文學學會>省散文學會

徐志頻:到蘭州尋左宗棠

來源:徐志頻 橘洲   時間 : 2018-07-09

 

分享到:

原聯(lián)行文間頗有一種“雖千萬人,舍我其誰”的氣概。這也是左宗棠封疆一方、責重一方的書生心跡:雖是烈士暮年,依然壯心不已

 

  2017年初,左文龍老爺子跟我說,他這輩子還沒有去過甘肅,八十歲前一定要去,以不留人生遺憾。問我是否有機會,如有一定記得帶上他。

  左文龍老爺子是左宗棠的嫡長玄孫,77歲。2016年,因為清明祭祀左宗棠與我認識。作為《左宗棠》的作者,我對他心理上有一種親近感。

  他在長沙出生,他過繼后的父親左景祜,曾繼承過左宗棠的二等恪靖侯。早年,他家里曾保留過一些左宗棠的印章。他說,自己偶爾也回湘陰柳莊,但會買門票。

  這情節(jié),讓我想起上世紀八十年代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導演的傳記電影《末代皇帝》里有個鏡頭:溥儀去世前,獨自買好門票走進紫禁城,最后一次在皇帝的寶座上躺了一會兒,并找到童年時藏下來逗趣的蟈蟈盒。

  兩月后,蘭州市圖書館打來電話,邀我去“金城講堂”,講左宗棠家風。我在受邀名單里加上左文龍。

  飛機穿湖北、陜西,一路來到蘭州。才入甘肅境內,滿眼青綠消失,突現(xiàn)皺灰群山,連亙達數(shù)百里。

  5月的天氣,陽光很好。走出飛機,天穹高高,黃山莽莽,肅靜蒼遠,情景恰如左宗棠當年奏折中、書信里常用的一個詞語:“黃沙遠塞”。

  到達當天,負責接待的同志陪我們參觀中山橋、金城關、黃河母親雕像。西北土地給我的初印象,是粗獷與至誠。

  第二天的課很熱鬧,也很轟動。蘭州人對左宗棠的熱情,本來就高。

  課后,正在修復甘肅貢院至公堂的幾位負責人請客,邀我一行。

  1867年,左宗棠率湘軍從福建出發(fā),浩蕩西征。他們在1872年進入蘭州,到了1881年離開蘭州,中間九個春秋。

  甘肅貢院是左宗棠于1875年修建的。這一年是甘肅全境平定、新疆籌備收復的軍事空暇期。之前,甘肅學子考舉人,須去西安。甘肅地形狹長、省內從西到東距離兩千多公里,自然條件惡劣。逢三年大考時節(jié),秀才們牽馬匹、帶書童,跋山涉水,參加鄉(xiāng)試。大量的考生活活累死、餓死、凍死、病死在路上,功名已成畏途,甘肅文教由是千年不昌。

  左宗棠任陜甘總督期間,大刀闊斧地改革,他上爭朝廷政策,下抓貢院建筑,中倡民間籌款,扎扎實實將能容納四千人的考場設到本省蘭州。甘肅貢院落成,本省文化教育事業(yè)從此噴薄。自1875年起,短短百余年里,甘肅培養(yǎng)出的人才,超過之前歷史的總和。今天的甘肅文化人對此感激殊勝,視左宗棠有開辟之功。

  至公堂是甘肅貢院的主體建筑,百余年來,一直是甘肅人心中的文化圣殿。我去時,正全面修復,左宗棠題寫的“至公堂”匾額還在,依然清晰。只是,他題寫于貢院大門的巨幅對聯(lián),原字已經大幅掉漆,刻痕亦隨時光漫漶:“共賞萬余卷奇文,遠擷紫芝,近搴朱草;重尋五十年舊事,一攀丹桂,三趁黃槐。”

  這是東閣大學士、陜甘總督、一等恪靖伯左宗棠拿自己三次進士落第的故事做勵志教材,激勵甘肅全省的秀才:求學應考取功名,貴在不怕苦、有恒心。

  左宗棠在蘭州的遺跡,于今保存得最好的,是原陜甘總督府。這是左宗棠當年駐節(jié)所在地,也是今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地。一個行政地方,能有如此的建筑文化傳承,全國范圍內亦不多見。

  左宗棠個人捐建的黃河大鐵橋還在使用。當年,左宗棠將兼任陜甘茶馬使個人所得的白銀,全部捐了出來,成立左氏基金。后任陜甘總督利用這筆捐款,從德國進口鋼材,建成此橋。 此橋成了中國有 史以來第一座純鋼鐵結構的跨黃河大橋,為示紀念,被取名左公橋。進入民國后,此橋改名中山橋。橋沿用至今,仍牢固如新。

  左宗棠以高明的政治智慧與一流的行政能力,讓甘肅舊貌變新顏,甘肅人民沒有忘記。為紀念他而建于蘭州市五泉山腰的左公祠,如今每年都要吸引全球數(shù)百萬的游客前來觀摩、拜謁、追思。

  在左公祠觀摩這天,剛好過端午節(jié)。 我即興寫下一首《端陽節(jié)訪五泉山》,作為憑吊:“柳壯槐深灰屋檐,廟在黃沙臥佛間。千年離騷誰問得?遙看南山卻眼前。”

  離開蘭州時,左文龍老爺子對我說,到了蘭州,自己總算了了心愿,現(xiàn)在要趕回長沙,參加演出。他在長沙組建了50多人的樂團,出任團長,自拉大提琴,每天樂和,不知耄耋將至。

  我看著老人的豪情,感覺到了血脈相連的神奇。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