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快遞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wǎng)>新書快遞

石健《書途同歸》

來源:湖南作家網(wǎng)   時間 : 2022-05-27

 

分享到:

封面書影.jpg

【作者簡介】

石健,湘西人,苗族,70后,主任編輯。任職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團結(jié)報社。兼任吉首大學(xué)客座教授,湘西州“書香湘西”全民閱讀公益推廣人;系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毛澤東文學(xué)院第十七期中青年作家班學(xué)員。

從事地市報文學(xué)副刊編輯22年,以“文學(xué)保姆”為責(zé)任使命,以專業(yè)態(tài)度和敬業(yè)精神,贏得了湘西文學(xué)愛好者的好評。所編輯文學(xué)作品在省級和全國副刊競賽中獲得百余次獎勵,其中,10次獲得湖南傳媒最高獎項——“湖南新聞獎”副刊獎。

工作之余,義務(wù)策劃組織活動,公益推廣全民閱讀;讀書之余,筆耕不輟,將所學(xué)所感所思凝結(jié)成文字篇章,散見于《中國民族報》《中國旅游報》《湖南日報》《團結(jié)報》《神州時代文藝》《中國記者》《閑人閑事》《西部散文原創(chuàng)》《湖南文學(xué)》等報刊,并有《關(guān)于書寫的斷想》《綻放成蒲公英的姿態(tài)》《連心路上故事多》等多篇作品在省級和全國副刊競賽中獲獎。

【內(nèi)容簡介】

這是一部散文集。以讀書生活為線索,串連起作者人生所經(jīng)歷的成長故事與命運坎坷。

本書并非文學(xué)評論集與讀書扎記。所有與書籍、閱讀相關(guān)的文字,講述著斑斕多彩的書人書事,呈現(xiàn)著一個平凡人的生活、情緒和心事,以及對豐盈心靈、藝術(shù)之美、獨立人格、自由精神的向往追求,還有對詭譎命運的不屈與抗?fàn)帯?/p>

本書共分為五大部分:《序章》《歲華可讀》《筆墨記憶》《紙頁風(fēng)華》《一字見心》《書途同歸》,其中,既有自己的所讀所歷、所感所思,亦有身邊讀書人的故事與啟示。關(guān)于自己,著重講述了面對丈夫因病去世、自身罹患乳腺癌等重大打擊時,書籍與閱讀給予的強大精神慰藉和巨大力量支撐;關(guān)于他人,懷著深情講述了湘西文化圈讀書人們的精神追求、無私奉獻、坎坷命運。

本書以讀書為框架和明線,通過“自我”與“他者”的敘述、描寫、思考,完成了對書途一路美好風(fēng)景的再現(xiàn),實現(xiàn)了抵御不幸、強大自我的歷練,抵達(dá)了書路盡頭的精神家園——靈魂的安頓之所、生命的避難之所。本書融感性的描述與理性的思考于一體,昂揚著精神之力與藝術(shù)之美。

著名詩人劉年為本書作序。

【目錄】


【評論摘錄】

淺讀石健

——代為《書途同歸》序

劉年

1

淺讀了打印本的《書途同歸》,想象書中的女主角,應(yīng)該是不事脂粉,帶著淡淡的油墨香,熱愛閱讀和寫作。與我熟悉的那座圓滑世故的看不透的吉首城不同,她是方正的,有棱角的,和漢字一樣。

讓人驚訝的是,這個孑然一身的女子,在這個荒涼蒼茫的人世,挨了命運一記又一記的重拳后,竟然還頑固地相信著愛情。

2

“造化奇妙,書籍有靈”——石健如是說。

作家們的書是有靈魂的,或者說書就是他們的靈魂。同那些有趣的靈魂打交道,比在乏味的生活中與千篇一律的世人打麻將有意思得多。

因為都愛閱讀,我們有了共同的朋友:蘇東坡,博爾赫斯,榮格,尼采,嵇康,魯迅,王小波,沈從文,李元勝,等等。因此,和她第一次見面,不必客套和試探,在車水馬龍的吉首世紀(jì)大道上,我們直接談及了彼此寫作的終極意義——

我們都是為了自己而寫,是因為有話要說,寫作便成了生命的本能,是一生的價值和方向所在。

也許我們的文字都無法對抗時間,留名青史,但有它們作為證據(jù),便可以向僅有的讀者,向我們的親友特別是子孫證明,我們曾經(jīng)勇敢地活過,我們曾經(jīng)不管不顧地愛過恨過,我們盡己所能傾其所有地追逐過夢想。

我們不是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只是作為一個繁衍后代的工具,最后變成一個有輩分有生卒年月的名字,刻在墳前的石碑上。

3

“人是需要生一場病、歷一場劫的。那些病痛、那些劫難讓人得以審視累積在心靈上的塵垢,得以強悍身體與精神的意志,得以領(lǐng)受生命的本質(zhì)真相,得以理解幸福的真正含義?!薄∪缡钦f。

詩家不幸詩歌幸。石健患癌后寫的那篇文章《攜爾同歸慰寂寥》,是向死而生的文字,傳遞的感情很復(fù)雜,有不動聲色卻已深入骨髓的孤獨和疼痛,但更多的是對生命、對生活的熱愛。那是一種歷經(jīng)了人情冷暖、生死離別后的熱愛,是通透的,是有根的,是堅定方向和強大力量的。

以至于,那個上午的見面,并沒有去提她的病情,我不太會安慰,也想她不需要安慰,她看起來比很多健康的人還健康。

我狼吞虎咽地吃完粉,看她井井有條地吃。也算是閱讀吧,邊閱讀,邊對照她的文字里所描述的動了乳腺癌手術(shù)后一個人在病床上看書看到痛哭的點點滴滴,暗暗地自問,至今還害怕醫(yī)院害怕體檢害怕打針的我,如果面對這樣的病魔和手術(shù),能不能挺過來……

有一瞬間,石健以為嘴角有辣椒末或者別的,取紙巾擦了擦。她不知道,我在讀一首詩,贊美詩,贊美生命的。

4

為了印證自己的閱讀感覺,那個將要離開吉首的早上,我特意叫她請了這碗吉首粉。

乾州古城里,只遇到一樹櫻花。十分之一的紅,在樹上;十分之九的紅,在石板上。

如我所料,她的穿著、說話、做事,簡潔、澹泊、質(zhì)樸而真誠,與她的文字并無二致。不過她的頭發(fā),比想象中的更短,更白,提醒我她是個病人。

微風(fēng)中,我們聊及喜愛的和討厭的。她像一本書一樣,輕易地打開了自己:

“我喜歡我的女兒心心妹,我喜歡和年輕的男孩女孩玩兒;我從小喜歡林黛玉,想到她就會哭;我喜歡獨自出行,一個人走很遠(yuǎn)的路;我喜歡與大自然、小動物以及生活有關(guān)的細(xì)節(jié)……”

“我不喜歡無知無畏的人、隨地吐痰的男人、打官腔的女人、吃飽了還在撐的人;討厭寫攤派的稿件,討厭人多車多的地方,討厭逼仄狹隘敏感的自己……”

人到中年,還保存著這么多喜歡與不喜歡的事物,這讓我喜歡。

我警惕自己越來越多的包容和寬恕,覺得這是激情的喪失和圓滑的開始——我不想活成自己討厭的人。

吉首粉是天下最好吃的米粉,她找的店,沒掛招牌,顯然有其自信的長處。果然,花樣多、分量足、口味重。她特意給我加了一個蛋卷,以至于大大超過了我平時的量。因為過于好吃,也因為不想浪費,我硬撐著吃完了。

吃完了,才意識到,不知不覺間又活成她不喜歡的人了。

5

后來才知道,其實以前在活動中見過她,而且不止一次。

只是自己沒留意,或者忘記了。

她就是這樣,在大街上,在人群里,在飯局中,你都很容易忽略。除非,你打開她的靈魂。

6

告別石健,騎車出城,下起了雨。

突然感覺這個春天,比以往都要脆弱,決定繞道矮寨,多看看花事。

有些山,以前覺得是乳房的,這次覺得都是腫瘤。

7

愿書,保佑文字。

愿文字保佑一個對文字如此虔誠的人。

以此為序。

2021年4月3日,辛丑櫻花落盡時


此生原為讀書來

——石健其人其書其文

九妹

(一)

《紅樓夢》是讀書人的青春王國。

我第一次讀《紅樓夢》,恰是賈寶玉、林黛玉初次見面時那般年紀(jì)。十三四歲讀初中,學(xué)校很遠(yuǎn),每次上學(xué)必是清晨乘船到縣城,再輾轉(zhuǎn)下午四點的班車去學(xué)校。近乎大半天的時間,我唯有躲在縣城新華書店的角落里蹭書看。初中三年,竟然“免費”讀完了一部近千頁的《紅樓夢》。

高中畢業(yè)時,語文老師贈給我一本鎖線精裝的《紅樓夢》。這也是我的第一本藏書。工作后,輾轉(zhuǎn)數(shù)個地方,扔掉了許多東西,但那本《紅樓夢》一直被我?guī)г谏磉?,?xí)慣每年春節(jié)時取出來隨心翻閱數(shù)十頁。

那年春節(jié)假期的某個午后,我坐在梅花樹下讀《紅樓夢》,并在微信朋友圈發(fā)了一則消息。石健留言說:“我也有一本同樣的《紅樓夢》,父親送給我的。記得是一九九二年岳麓書社出版的,淡赭色的封面上是寶玉與黛玉的線描像?!?/p>

記憶深處,讀《紅樓夢》的那個年月,我和石健如同大觀園里那群天真爛漫的少女,是《紅樓夢》將那些別人看來平淡的日子串成了我們生命歷程中的珍珠項鏈,一點一滴、一粒一粒地承載著我們的青春,告慰我們或貧困或孤獨的青春時代。

書籍的重要性,于石健和我不言而喻。如果沒有書籍,我確定與她將是永不能交匯的兩條生命線。

二十多年前,我們都剛剛參加工作不久,她任報社副刊編輯,我在鄉(xiāng)村中學(xué)教書,山里山外未曾晤面。她一次次地編發(fā)了我投給她的手寫文稿,還親筆回信給我,字跡灑脫,空靈素淡,鼓勵我借著文學(xué)的翅膀早日飛出大山。那真是世間最為美好真摯的期望與祝福?;艚鹪f:“世界上最讓人感動的,是遙遠(yuǎn)的相似性?!比绻麤]有遇見石健,肯定沒有現(xiàn)在的九妹。我始終覺得,我與石健的相識,是命運的轉(zhuǎn)折點,是人的生命的驚覺。突然的點醒,突然的轉(zhuǎn)向,驀然回首中,“雨洗娟娟凈,風(fēng)吹細(xì)細(xì)香”,一朵花,一滴雨,都能擴散出一片暖融融的記憶漣漪。

石健的父母在高校工作,且因了母親工作的緣故,從小她就常常一個人在圖書館讀書。那棟由沈從文先生題寫?zhàn)^名的圖書館,是天地之間的一塊凈土,安放著她天性空靈的心神。這一點,我永遠(yuǎn)羨慕她。但她有時會幽幽感嘆:“小時候過得太好了,把命里的好運氣都用光了,所以后來才會遇到這么多事兒……”我原本以為,她是一個如同史湘云般灑脫率性的女子,沒有想到她內(nèi)心深處卻是那個多愁善感的林妹妹——

“比如,少年時代看《紅樓夢》,雖然那時還讀不懂‘千紅一窟、萬艷同杯’的關(guān)乎青春易逝和生命無常的深刻奧義,但還是會義無反顧地愛上黛玉,總覺得這個愛哭鬼正是自己的投影,甚至連哭的原因都同樣莫名其妙、令他人生厭,但自覺也折射了多情、單純、真摯、悲憫的心?!?/p>

——石健《書途同歸》

讀書是這樣的:由自己體會出來的書中情事格外生動,毫無古今中外的時空隔閡。只是在《書途同歸》一書中讀到這段話時,我突然心疼這個已認(rèn)識了二十多年的女子。她身為副刊編輯,幾十年如一日,幫助我以及同我一樣的文學(xué)愛好者,用文學(xué)改變困境、追逐夢想,甚至改變命運、超越自我,而她就像一盞香茗,將苦澀藏在心底,散發(fā)出來的永遠(yuǎn)是芳香。

有了微信后,偶爾也能在朋友圈見到石健年少時的照片。但見她著一襲素潔長裙坐在舞臺上彈鋼琴,鋼琴的弧線古老優(yōu)雅,而她在矜持地微笑。我仿佛能聽見手指觸碰琴鍵發(fā)出的旋律,優(yōu)美動聽,令人迷戀,其中有繾綣相依的情愫。還記得石健的另一張舊照片,她雙手抱膝坐在校園的草地上,微微偏頭做沉思狀,眼神清澈,表情從容,留一頭齊肩短發(fā),遠(yuǎn)離俗韻,明媚如花,給人驚艷的感覺。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她打動我的那個美好瞬間,源自她讀書人的靜美、讀書人的虔誠與安然。

對喜歡《紅樓夢》的女子來說,縣城的新華書店是“大觀園”,高校的圖書館也是“大觀園”,它們所承載的那些年、那些事,見證了我們成長的歲月,承載著時代的變遷,不約而同地成為我與石健生命中的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我們心里眷戀的一個青春王國。

發(fā)真歸源,透徹中得清奇之致,石健注定會在“大觀園”里綻放自己的生命之花。

(二)

終于見面的時候,我和石健皆過三十而立的年紀(j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

某年,我把一方“書帶草堂”匾額送給了石健,同時還送給她一本《曲院風(fēng)荷》。匾額是女書法家方放題寫的,草葉編結(jié)可護書而謂“書帶草”,草亦尊經(jīng),墨影呈祥,“書帶草堂”很是適合她這個讀書人的。書為北京大學(xué)朱良志老師所寫,購自北京黃葉村曹雪芹紀(jì)念館里的小書店。我專業(yè)并非學(xué)習(xí)漢語言文學(xué),可以說是從閱讀朱老師的書開始接觸美學(xué)的。讀他的書,我明白:原來美可娓娓道來,亦可欣賞把玩,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微笑。那個時候,我并不知道石健喜歡讀什么,因為自己寫古畫大量地閱讀藝術(shù)、美學(xué)等書籍,就把喜歡的書送給了她。

還好,石健是喜歡這本書的,且不惜筆墨記錄讀書之悟:“得承認(rèn),在這之前,我還沒有見過這樣美的書。從可視可觸可感的文字之美、裝幀之美、插圖之美,再到形而上、非屏息凝神不得體察領(lǐng)悟的玄奧之美,從具象升華到抽象,從藝術(shù)理念落實到生活實踐,無一不美?!?/p>

我喜歡石健的喜歡。正是朱良志老師的這一本美學(xué)論著,使人深深體會到美于生活無處不在,能否捕捉美、享受美,全在乎人心。真正的讀書人常常是跨越邊界地進行閱讀,白紙黑字里結(jié)著無窮盡的因果網(wǎng),影影綽綽,參差掩映,隱隱聽見許多弦外之音齊鳴,亦是內(nèi)心的一種震蕩與回響。

我喜歡:“藝術(shù)家僅次于上帝?!?/p>

她認(rèn)定:“藝術(shù)可以拯救一切?!?/p>

藝術(shù)之外,我們在現(xiàn)實中都過得并不輕松。兒子小學(xué)畢業(yè),讀初中、高中,直至高考,我在生活里是圍著兒子轉(zhuǎn)的;工作也并不輕松,即使淡泊名利,職場的爾虞我詐仍舊使人備覺心累。讀書成為最重要的自我排解、自我修養(yǎng)、自我安撫。石健經(jīng)歷了人生中極其艱難的幾年,女兒尚小,愛人離去,自身患病,亦需要尋一處幽靜之所,靜下心,讀一本極靜的書,將內(nèi)心的靜謐帶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誠然,人到中年,書籍就像一處隨身攜帶的避難所,委婉曲折中,蘊含著安頓生命的精神訴求與人文關(guān)懷。

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里,我們交往多了起來,漸漸固定成為一個三五至友的書友圈。我們大多是在乾州古城的湘西文史書店見面,每次都會各買幾本喜歡的書,逢年過節(jié)也給彼此送書,共同組織“世界讀書日”活動,一起成為“書香湘西”全民閱讀公益推廣人,各自書房都懸掛著由省文化部門頒發(fā)的一塊“書香之家”牌匾。

二〇二〇年底,我到北京故宮看畫展,偶遇作家祝勇在故宮書店講座并簽售,我得以在現(xiàn)場簽得一本書。后來想到石健特別喜歡祝勇,小迷妹一樣稱贊他“幾近完美”,我便又回頭再去簽一本。當(dāng)時書店已經(jīng)沒有祝勇的新書了,經(jīng)理便從柜臺下取出他正在讀的一本賣給了我。再次走到祝勇老師面前時,我說:“我想幫我的朋友簽一本書,祝老師能不能給她寫一句話?因為我這個朋友病了……”祝老師抬頭看著我,輕聲地問:“簽一句什么話好呢?”我愣了一下,忽淚涌,喃喃低語:“寫一句祝福的話可以嗎?”然后,他在扉頁上面寫下石健的名字,又題簽了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蹦鞘撬诂F(xiàn)場簽售唯一題寫的一句祝福,山長水闊,任憑風(fēng)吹雨打,希望讀書人照樣率性瀟灑地過一生。那個時候,石健遠(yuǎn)在南方的哥哥家療養(yǎng)。隔了很長一段時日,等她回到了吉首,我方才把書連同那一句祝福送給她。

因書關(guān)聯(lián),還有黃道貴先生主編的《閑人閑事》。

多年寫作,我得以認(rèn)識好些報刊編輯,他們同時也是作家,編輯之間互發(fā)作品是常見的事情。然而,石健是一個例外。我很驚訝她這個編輯,明明寫得一手好文章,卻除了同事和通訊員幾乎未與外面的編輯交往。從事文學(xué)副刊編輯這么多年,她在湘西八縣市有一大群作者。她關(guān)心他們,給他們編發(fā)文章,給他們講寫作課,義務(wù)指導(dǎo)初寫者,給打工者寄贈文學(xué)書籍。二十年來,包括我在內(nèi)的一大批湘西寫作者都是從她主持的副刊成長起來的。她的交往是向下的、基層的,她的心靈是善良的、悲憫的。我感動石健推出了一大批湘西作家,也遺憾她這么多年來沒有把自己推出去。

某一日,黃道貴先生向我約稿時,我把他推薦給石健認(rèn)識。不想他們很投緣,石健連續(xù)給《閑人閑事》寫了幾篇書評——“看貴先生做書,我體悟到:瑣屑庸常的生活可因閑心閑事過成詩,艱苦枯燥的工作亦可因閑情閑意變幻為藝術(shù)創(chuàng)作。”——閑閑道出,字字關(guān)情。我想,正是杭州的貴先生,以一種江南文人的方式,給石健打開了一道門縫,目光所及處,是品茗、酌酒、賞畫、雅集。后來看到的她,夜晚來書店與我們喝茶,周末相邀去賞花,休假獨自一人去大西北旅行,蕩滌一切束縛,一任己心優(yōu)游,近水遠(yuǎn)山皆有情,將生命的本真從遮蔽的狀態(tài)中拯救出來,從而洞見生命的明媚。

這個春花爛漫的三月,貴先生為《書途同歸》設(shè)計出封面。線繪圖案,背景是一席葦簾如書頁對開,其下是一冊書,書中斜逸而出幾枝蓮蓬,雖未著色,但艷艷綽綽,從幽冷的畫面中跳出,給人驚艷的感覺。此圖景,此情誼,使人感到深深的心靈契合,當(dāng)為清奇之魂,也得清奇之韻。我想,石健的文字終如一朵花瓣緊裹的蓮花綻放了。

(三)

石健是編輯,也是作家,更是文藝評論家。

二十二年前,報社新成立晚版部,二十四歲的石健自告奮勇投入了民生記者的行列;二〇二一年,報社設(shè)立新的版面《文旅周刊》,石健懷抱對新聞事業(yè)如火般的熱情,在四十多歲的年紀(jì)帶病選擇離開副刊,成為新版面的編輯,可謂再上新征程。雖非改行,但轉(zhuǎn)崗也需勇氣。當(dāng)然,她的想法是要把《文旅周刊》也辦出書卷氣、文化味。讓所有人意外的是,僅兩年時間,她自己的一部著作——《書途同歸》,華麗麗地閃亮面世。我作為第一讀者拜讀了此書,放眼全是清奇之文,文雅與風(fēng)雅兼?zhèn)?,清凈而不清高,遠(yuǎn)俗而不傲世,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一種蕭散的、自由的、脫離物欲的氣質(zhì),人間鄙吝的欲望、名利的渣滓,都不知何在,唯有一顆真實的心靈在婉轉(zhuǎn)吟唱。

隨著紙張在指尖一頁頁滑過,我情不自禁地幽幽慨嘆。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石健應(yīng)該不是不懂,恰恰是因為懂得,二十多年才一心一意地為人做嫁衣,實實在在耽誤了自己的寫作,耽誤了一個才女趁早成為作家。

《書途同歸》可以說是湘西第一本以“書”為主題的散文作品。不同于高校學(xué)術(shù)專題研究,也不同于一般作家的散文結(jié)集,這是讀書人的一本文化隨筆,見才華,見性靈,見文化,見閱歷,見天地、日月、星辰、煙云、人物、草樹,是一種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理想,也是一種理想的人格境界。

如果說做一個讀書人是我的余生理想,那么石健則是一個嗜書如命的讀書人。我粗略地記錄,《書途同歸》一書中,從《紅樓夢》開始,石健寫及的書籍多達(dá)一百二十六種,書名被我寫滿一張A4紙,密密麻麻,就像排列成一壁書墻。第一百本恰是《愛書人文選》,那是美國作家海蓮喜歡的一本鑲金邊、上金漆的藏書,“能和我朝夕相處,至死方休。我甚至還能將它遺愛人間而含笑以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石健的《書途同歸》也是一本“愛書人文選”,她讀的每一本書都是自己喜歡或者有著特殊意義的書,并為每一本書寫下或長或短、或深或淺的文字,訴諸真情,宛若一次次心靈的歌吟。

從書目中可以了解到,石健和我都喜歡讀張岱、沈從文、朱良志、祝勇等人的作品,但是,她讀過的許多書是我不曾讀過的,有的書名甚至不曾聽聞。讀《書途同歸》,讀她讀的書,能發(fā)現(xiàn)她平時買書頗為挑剔,卻會仍舊為別人送給她的書寫下精彩評論;心存感恩,堅持讀完親朋好友包括她的學(xué)生們贈送的書;不忘舊人舊事,把學(xué)生留下的書一股腦兒搬回自己的書房;喜歡書店,再三寫及湘西文史書店主人史金玉;等等。這一切讓我想到西方一位作家的話:“一切好的文藝都是傳記性的。”當(dāng)然“傳記性”是寫作者特有的一種韻味,其實也就是人生味,表現(xiàn)最充沛的心靈、最鮮活的感受。就此而言,石健實際上寫出了一本屬于她自己的人生之書。

與一般女性作家的文字不同,石健的文字比較理性,不拘于情情愛愛,遣文造句非綺麗、纖秾、含蓄,寫書寫人寫事倒是可以套用“二十四詩品”中的“勁健”“悲慨”“流動”等詞語,每一個文字都像飽蘸墨汁,暈染開來充滿了意象,有一股天然的勁道和不假借人工修飾的美。如古時文人畫家,石健并不是一個以工筆見勝的畫匠,可她胸懷中自有天地,寥寥幾筆,隨手畫來,便有一種掃清俗氣的風(fēng)度,技術(shù)上雖未必完美,可格調(diào)必是高的。又如中國古時才女,博通經(jīng)史,能文善畫,平時圍著家人和灶臺轉(zhuǎn),無機會為文,可是等到機會來臨,隨意寫來,便是靈性至文,令人心折。

許是兒時學(xué)鋼琴的緣故,石健一直熱愛音樂,還由此寫了好些關(guān)于音樂的評論文章,肖邦的哀而不傷,巴赫的謙卑沉靜,莫扎特的精致靈秀,貝多芬的激情四射,使人感覺這個喜歡古典音樂的女子有一種特別的氣質(zhì),讓人不自覺地想要靠近。試著去聽她喜歡的音樂,舒緩了我們的焦慮,安撫了躁動的心靈,與現(xiàn)代文化進行了精神上的對抗。我們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感受了“古典”的美好。她不僅文藝評論寫得好,還特別健談。每次讀書活動,她的發(fā)言都最為精彩,不僅普通話字正腔圓,而且常??谌魬液樱?jīng)據(jù)典,總是驚訝到我。在我心中,她是湘西當(dāng)下最有才氣的一名女性文藝評論家。

平時在書店小聚時,也總能見到她給讀者推薦書架上的書。在她的影響下,我甚至沖動地買了一套《博爾赫斯全集》,但除了詩歌,我?guī)缀鯖]有再翻過那些白色封面的小冊子。然而,石健極喜歡博爾赫斯,我個人認(rèn)為她在《書途同歸》一書中寫博爾赫斯寫得尤其精彩。在《書之靈》里,她說“他是一位深刻的永恒的靈魂伴侶”,讀書讀到最后,正是此一效果與抱慰。在《攜爾同歸慰寂寥》里,她再次寫到博爾赫斯。緣于病中讀到學(xué)生李鎮(zhèn)圻贈送的一本《老巴塔哥尼亞快車》,作者保羅在書中數(shù)次提到博爾赫斯,她亦將此當(dāng)作是與七十九歲的博爾赫斯的一次邂逅,隨著保羅的旅行拜會精神的偶像、尋求靈魂的皈依。“我覺得我們總是要試著去相信一些事,即使這些事后來讓你很失望也無所謂”,博爾赫斯的話讓她釋懷,從而獲得很多從容和安寧。

石健在書中寫到的學(xué)生,還有小凌、勇智等,多是我熟悉亦喜歡的大學(xué)生,聰慧而懂事。另外,還有一位小朱,石健專為他寫了一篇《書命人命》,字字沉重,深扣人心。我初次讀此文時淚水潸然,再讀時仍舊流涕嘆惋。愛讀書的小朱,患抑郁癥的小朱,生命早逝的小朱,轉(zhuǎn)眼即為空茫,瞬間翻為追憶,這人生短暫、生涯多艱的痛,讓他的石老師哀婉慟哭,濕漉漉的文字裹著心扉的痛徹。真希望,淚水紛飛中,生命在白紙黑字中永生;輪回轉(zhuǎn)世時,小朱變成一個風(fēng)度翩翩的江南書生。

徐渭有一句話:“百年人做千年調(diào)?!痹跁r光的河流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百年人,人無法擺脫生年不永的命運。但我知道,有生之年的歲月肯定是與石健在一起度過的,我們?nèi)耘f會年復(fù)一年地讀書、喝茶、賞花。

書途同歸,相信石健在讀書寫作的時候也得到了靈魂的皈依。

她本是——此生原為讀書來。

寫于二〇二二年四月一日夜

忽見石健轉(zhuǎn)發(fā)一首李健的《四月物語》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quán)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