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訪談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wǎng)>作家訪談

湖南青年作家系列訪談 | 李硯青:機車與青年

來源:湖南作家網(wǎng)   時間 : 2022-06-01

 

分享到:

編者按:湖南當代文學史,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中青年作家的崛起史。自上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文學湘軍經(jīng)歷了一系列變化,從嶄露頭角到黃金時代,再到沉寂突圍,繼而建立新的格局,這其間,都是一批中青年作家在文壇上橫刀立馬,鑄就了文學湘軍的影響力。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guān)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繁榮發(fā)展湖南文學,湖南作家網(wǎng)策劃了“湖南中青年作家系列訪談”活動,旨在通過與當前創(chuàng)作較為活躍,成績較為突出的中青年作家對談,挖掘其寫作背后的真實感受和生命體驗。在傾聽、交談過程中,再現(xiàn)每位作家的創(chuàng)作之路,從創(chuàng)作背后構(gòu)建一部關(guān)于湖南當代中青年作家的心靈史。


本期作家檔案:

李硯青,湖南永州人,1992年生。魯迅文學院第三十四屆高研班學員。作品見于《民族文學》《大家》《芙蓉》《青年作家》《湖南文學》《百花洲》《四川文學》《詩歌世界》《遼河》《紅豆》《短篇小說》等刊。中短篇小說集《小的?!啡脒x二十一世紀文學之星叢書?,F(xiàn)供職于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1.jpg

(作家李硯青)


采寫 | 郭芝藝


一輛排量為600CC的川崎重機停在車棚里。

巨大的、轟隆轟隆的嘶啞聲從引擎發(fā)出,震動著地面和四周花草。

從小,李硯青就渴望擁有一輛機車。如今,夢想已經(jīng)實現(xiàn),機車也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不可剝離。

燃燒的火焰推動著車輪飛速向前,街道上的人和物在眼前模糊飄過,一溜煙不見了蹤影。

耳邊,還能聽見機車呼嘯而過的回音。


在富士康


大一假期,李硯青曾到富士康打工,同行的是一位內(nèi)蒙古小伙。

流水式的工作間,一個小方框一把椅子就是一整天。二十多個人擠在擺滿床的狹小空間里,一層疊加一層,住進這里的人像是蒸鍋里的饅頭,等待最后的出籠。

墻壁透著濕冷,門后的垃圾堆成小山,散發(fā)出食物的腐臭。一下班,他和同伴便會以最快的速度回到房間,倒頭栽在床上。

窗外,星星愈加閃爍,屋內(nèi)的呼嚕聲一陣高過一陣,傳向深不見底的黑暗。

高強度的工作壓榨著流水線上的工人,親眼目睹一條鮮活的生命從毫無生氣的萬丈高樓一躍而下,周圍的嘈雜哄鬧高于死亡本身,這或許是李硯青在富士康待過的最后記憶。


2.jpg


在小說《鈍刀》中,周貴生的死一度成了焦點,眨眼間卻變成工廠眾人的談資。

小說里的人,他們對待死亡僅僅是一時大腦不適的抵觸,就像比起周貴生死亡的事實,他們更在乎他死時右手為什么插在褲袋。


3.jpg

(午后湘江)


富士康是李硯青文學起步的地方。

他站在眾多旁觀者的一面,審視死亡帶來的意義。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和小說本就互通。多年以后,當再次回想起那段日復一日、閉塞和近于麻木的生活時,他仍心有余悸。

他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著曾經(jīng)的記憶,讓十萬進廠的青年工人在此刻交匯。


從“十字街”出發(fā)


2015年,十字街與隔壁枧頭鎮(zhèn)合并,沿用數(shù)百年的地名瞬間消失在了新繪地圖中,無處可尋。昔日吵鬧的街道,撲鼻的油煙氣味和收廢品小車,漸漸地成了他大腦中若隱若現(xiàn)的存在。

四年前,李硯青與少年玩伴阿信在長沙偶遇。

“阿龍呢?”

“進去了,販賣槍支、暴力傷人被判了十七年?!?/p>

為人敦厚的阿龍為什么會與暴力掛鉤?他初中輟學后的這些年發(fā)生了什么?

內(nèi)心的惶恐和不安驅(qū)趕著他再次回到十字街——如今的枧頭鎮(zhèn)。


4.jpg

(十字街舊照)


走在僻靜的小路深處,周圍全是茂密的竹林,眼前的景物再也不能與過往的十字街關(guān)聯(lián)。竹林后,一座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老糧站與四周的新式建筑格格不入。

“我想把十字街留住,走近或回到那座曾經(jīng)熙熙攘攘,別具一格的南方小鎮(zhèn)?!彼f。

從《尋找張藍》中的大木,到《保證書》里的李杜,再到《十字街一去不復返》的輔警應(yīng)龍,李硯青用文字建構(gòu)著一群生長在十字街上的青年人。他們有血有肉,有愛有恨,十字街變成了揮之不去的精神原鄉(xiāng)。

文學在本質(zhì)上是更為純粹的精神還鄉(xiāng),他把逝去的故鄉(xiāng)賦予在小說人物的內(nèi)心之中,用他們的故事追念著心中的鄉(xiāng)愁。

于是,小說里的人在十字街一次次出發(fā),與歸來。


留守


這是他第一次觸碰死亡。

父母很小的時候外出打工,李硯青是在爺爺奶奶的照顧下長大。3歲,由于意外,果核卡在喉嚨,噎得眼白泛紅。要不是奶奶反應(yīng)及時用手硬生生地從喉嚨里取出來,他就丟掉了小命。

上初中,他成為別人口中的“壞小孩”。一次在與同學干架的過程中被踢中了胸口,瞬間倒地。

“當時大腦是有意識的,但我清楚地感覺到我的心臟已經(jīng)停止了運動,3秒、4秒……時間一點點過去?!?/p>

這是他又一次近距離感受死亡帶來的恐懼。


5.jpg

(一艘停在江心的船)


童年的留守的經(jīng)歷,讓李硯青迅速成長。留守和死亡這兩個本不相關(guān)的概念,被逐漸放大。

在《積雪》這篇小說里,李硯青描寫了一群農(nóng)村留守孩子,講述了留守兒童阿蕓被性侵后在成長中的反抗;還寫了侵害者陳天華的兒子被阿蕓報復,第一次吃假葡萄差點丟了性命,第二次掉進井里最終死亡的結(jié)局。

這群留守兒童在李硯青的筆下是脆弱的、孤獨的,他們?nèi)笔еc生俱來的保護屏障,父母成為了一種等待和一種盼望。

正如他自己,愛和保護是內(nèi)心的呼喚。


生活之外還是小說


黑麋峰,長沙機車黨的天堂。

閑余時間,李硯青也會騎著他那輛川崎zx6r到黑麋峰,感受風刮在臉上的微痛。二十多年前,他還坐在副駕駛上。他的爸爸是貨車司機,小時候經(jīng)常帶著李硯青從小鎮(zhèn)出發(fā),全國各地跑運輸。

“一去就是十幾天,帶足干糧,吃喝睡都在車上。晚上,汽油和電瓶總是被偷?!?/p>

那段坐副駕駛的生活成為小說《呆鷹嶺的黎明時刻》的靈感源起。但他并沒有塑造一位貨車司機,而是寫了兩個父子小偷在呆鷹嶺的謀生故事。


6.jpg

(落日)


在《呆鷹嶺的黎明時刻》,小偷“我”不像父親,靠偷汽油和電瓶為生,而是偷貨車上的牛仔褲和櫻桃到集市上換錢。在“我”的身上,有李硯青自己的堅守。他知道偷了汽油和電瓶會讓一位貨車司機深感絕望,為了雙方的利益,偷車上的貨物能讓彼此達成某種層面上的共識。

運貨生活早已經(jīng)遠去,他也成了自己的主駕駛。


速度與激情


他的過往就像機車駛過路面,留下速度和激情。

在即將出版的小說集《小的?!分?,李硯青將自己的精神之島構(gòu)筑在每一篇故事里。他用文字卸下身上的積壓,寫下和他一樣同處于苦難中的青年人,在作品里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情和諒解。


7.jpg

(黑麋峰)


小說里的這些人構(gòu)成一個個故事,像一面海,在暗夜里泛出細微的波光,向周遭發(fā)出深沉的微響,也蘊藏著有待領(lǐng)悟的“溫情、明亮和寬廣”。

輔警應(yīng)龍、殺人犯兵哥、中年夫妻范老板和琳姐在他們的小說里演繹激情,李硯青在小說之外的生活中,尋找自己的信仰和價值。

“哪怕有一天我60歲、70歲了,可能還會騎著一輛重機車在街上買菜?!?/p>

機車人生是他向往的永恒。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quán)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