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wǎng)>文學(xué)閱讀>散文

甘建華:我和我的西部之西

來源:北疆文藝   時間 : 2024-05-23

 

分享到:

重新回到母校青海師范大學(xué),回到曾經(jīng)在此求學(xué)四年的地理系(地理科學(xué)學(xué)院前身),接受母系成立60年來授予第一個畢業(yè)生客座教授,也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獲聘第一個地理學(xué)教授的證書,美好的時光在我的眼前繽紛閃爍,萬千感慨在我的心頭暗暗滋生。從當初的翩翩黑發(fā)少年,到如今頭上有了銀絲,三十多年的歲月倏忽間過去了,就像孔夫子對著河水嘆惜的那樣:“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986年夏天畢業(yè)前夕,學(xué)校本來安排我留校,省文聯(lián)也有意向讓我去他們那兒。但基于各種不同的考慮,尤其是想找大型國企做依托干一番事業(yè),何況我是柴達木油田職工子弟,所以主動放棄了他們的挽留,豪情萬丈地表示要像父親那樣——“我為祖國獻石油”?,F(xiàn)在回過頭來看,雖然在那個月球上的地球,火星中的小鎮(zhèn),經(jīng)受了許多難以言說的考驗,但我當初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

在后來獲得第七屆冰心散文獎《冷湖那個地方》一書中,我開篇是這樣描寫的:“通往冷湖的那條道路,令人永遠難忘其艱辛不易。從高原古城西寧出發(fā),乘上有些年齡的公共汽車一直往西馳去,翻過日月山,越過青海湖,穿過小片的綠洲和廣袤的沙漠,在漫天的塵砂中經(jīng)受著高寒缺氧的考驗和干渴饑餓的煎熬。為天地的神秘蒼茫與命運的不可預(yù)知所震懾,慢慢地便將那曾經(jīng)有過的美麗遐想浪漫情調(diào)全部交付給道路,以求得平安地抵達遙遠的前方。直到翌日薄暮時分,煩躁焦灼將人的精神意志即將摧折時,遠遠地只見一片燈海涌近車來,疲憊不堪的身心才為之一振:冷湖到了!”

大漠深處的小城冷湖,20世紀50年代末即是共和國第四大油田,平均海拔高度2800余米。北到當金山,南到茶冷口,東到賽什騰山,西到牛鼻子梁,總面積17460平方公里,比首都北京城區(qū)加縣區(qū)的面積還要大,比我生活著七八百萬父老鄉(xiāng)親、面積15300平方公里的家鄉(xiāng)衡陽市,還要超出2000多平方公里。20世紀80年代鼎盛時期的人口大約兩萬左右,現(xiàn)在生活在那兒的可能只有2000多人。它地處半沙漠型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1.4℃,晝夜溫差可達20℃,無霜期一年只有93天,空氣中的含氧量僅為沿海平川的60%,沸水溫度為80℃,有“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說法。年降雨量為18.5-56.8毫米,年蒸發(fā)量卻高達200倍!每年二至五月、九至十月為風季,“一年兩場風,從春刮到冬”。普遍風力八至九級,有時高達12級,風速達每秒34米,八級以上大風曾連續(xù)出現(xiàn)過108天。冷湖既是風城,也是日光城,據(jù)說日照量比拉薩還高。可想而知,在如此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里,綠色顯得多么珍貴。早先在冷湖四號建工人俱樂部時,人們?yōu)榱嗽邳S沙漫漫中增添一星半點生命的色彩,將屋頂上的鐵皮油漆成了綠色。這是一種令人流淚的象征,日后離開冷湖的人們永遠無法忘記這一點。

冷湖更西面的花土溝,與之相距300公里,國家已經(jīng)批復(fù)正在籌備成立慶典的茫崖市就在那兒。在多年前寫就的散文詩《西望花土溝》中,我對這個地區(qū)有著比較精準的地理描述:“仿佛一塊含金量極高的礦石,花土溝深藏在西部之西的胸懷里。組織起這個山間盆地的外在景觀,是赭黃的土山,銀白的雪峰,碧綠的湖泊,湛藍的天空,以及大寫意般的黃金戈壁?!泵Q率邪ㄒ郧懊Q?、冷湖兩個行政委員會,茫崖、花土溝、冷湖三個建制鎮(zhèn),面積約5萬平方公里,人口7萬左右(其中戶籍人口約5.2萬)。曾經(jīng)有人建議并已上報國家民政部另外一個地名,海西州征求我的意見時,當即被我否決。民政部一位司長打電話向我咨詢,我強調(diào)一定要啟用蒙古語“額頭”意思的這個老地名。因為“茫崖(mángái)” 發(fā)音奇特,瑯瑯上口,不但在全國獨一無二,而且具有歷史淵源和民族特色,最主要的是已經(jīng)被當?shù)厝嗣裾J同并接受了幾十年。就像國際大導(dǎo)演李安說的那樣,文化也是一種斗爭,最終我站在了贏的這一邊。

柴達木盆地曾被稱為“生命的禁區(qū)”,是人類的文化活動讓這片山水廣為世人所知。1954年5月,柴達木地質(zhì)大隊484條好漢,在大隊長河北人郝清江的帶領(lǐng)下,率先進入盆地西部的尕斯湖畔、油砂山下,為祖國尋找寶貴的石油資源。當年9月,西北石油管理總局局長康世恩(后任石油工業(yè)部部長、國務(wù)院副總理)率隊前來考察,其中有五名蘇聯(lián)專家,還有詩人李季、作家李若冰、新華社記者姚宗儀,這是最先進入盆地的三個文化人。李季的詩歌《柴達木小唱》、李若冰的報告文學(xué)《柴達木手記》,既是青海石油勘探的序曲,也是柴達木大開發(fā)的號角。多年以后,我在古都西安相繼拜見了李若冰、姚宗儀兩位先生,雖然沒有見到1980年即已下世的李季先生,但我有幸在冷湖那個地方,見到前來柴達木采風的李季夫人李小為阿姨——她今年已經(jīng)91歲了。如此機緣讓我們始終擁有共同的話題:“這樣美妙的地方哪里有呵,/我們的柴達木就像畫一般?!?/p>

詩人周瑟瑟說:“如果我沒有到過墨西哥,我不可能寫出關(guān)于墨西哥的詩歌,我無法有想象的變通。我是一個笨拙的詩人,我必須來到詩歌的現(xiàn)場,寫現(xiàn)場的詩。中國古代詩人就是這樣寫作的,李白、杜甫這些詩人都是不斷走向戶外,從廟堂走向荒野,他們流傳下來的詩歌就是這樣寫作的結(jié)果?!奔偃粑也皇且粋€地理學(xué)人和文史專家,假若我沒有真正深入冷湖和花土溝,那么我也不會發(fā)現(xiàn)和深究這樣一個重大史實:最先進入盆地西部且有文章傳世的,其實并不是咱們中國人,而是一百多年前的外國考察隊和探險隊。

有史可查的第一個人,并在著作《走向羅布泊》中有詳細記述,便是19世紀俄羅斯著名探險家、地理學(xué)家尼古拉·米哈伊洛維奇·普爾熱瓦爾斯基(Никола?йМиха?йлович Пржева?льский,1839-1888)。他可能是全世界第一個因地理大發(fā)現(xiàn)而晉升將軍的人,曾先后四次來華探險,其中三次涉足柴達木盆地,發(fā)現(xiàn)了阿爾金山和“中國歷史上真正的羅布泊所在地”,以及普氏野馬、普氏原羚、雙峰野駱駝等。普氏原羚在青海湖周邊現(xiàn)有一千多只,雙峰野駱駝在柴達木也有出現(xiàn),但盆地是否還有汗血野馬,許多人對此持懷疑態(tài)度。然而我確曾親眼看到視頻和照片,近年有兩起人馬在盆地西部拍攝到野馬群。再就是瑞典斯德歌爾摩人斯文·赫定 (Sven Hedin,1865-1952),這是一位東西方學(xué)界均為之低首的偉大探險家,甚至有人將他與諾貝爾齊名稱頌。其巨著《亞洲腹地旅行記》先后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

普爾熱瓦爾斯基和斯文·赫定之后,也曾有過其他外國探險家、地理學(xué)家到過盆地西部,但大都可以忽略不計,1935年發(fā)生的一件事情卻不能不提。就在那年夏天,英國倫敦《泰晤士報》記者皮特·傅勒銘(Peter Fleming,1907-1971),法國《小巴黎人報》女記者艾拉·凱瑟琳·梅拉特(Ella Katherine Maillart,1903-1997),相約結(jié)伴去南亞西北部的克什米爾(Kashmir)采訪,確定那兒會否發(fā)生戰(zhàn)亂。他們從北平(今北京)出發(fā),橫穿柴達木盆地,經(jīng)茶卡、諾木洪、郭勒木德、烏圖美仁、那棱格勒河、甘森、切克里克,繞過尕斯庫勒湖,出尕斯口,進入新疆南部地區(qū),歷時7個月完成了這樁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他倆隨后分別寫作《韃靼通訊:從北平到克什米爾的旅程》(News from Tartary:A Journey from Peking to Kashmir),《禁忌之旅:從北平到克什米爾》(Forbidden journey:from Peking to Kashmir),書中附有路線圖及關(guān)于柴達木人物及景物的多幅照片,其間描寫各有數(shù)萬字,內(nèi)容涉及盆地內(nèi)的蒙旗王公、避居于此的白俄哥薩克、沿途地名、風土人情等??赡芤驗檫@兩本書涉及許多邊疆歷史地理知識,時光流逝80多年了,迄今都沒有見到中譯本,只有我在前年分別翻譯了他倆有關(guān)柴達木的幾個章節(jié)。順便說一句,皮特·傅勒銘就是風靡全球至今不衰的007系列電影主角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的原型,他的胞弟伊恩·傅勒銘(Ian Fleming,1908-1964)就是007的編劇。

那么,“西部之西”(The West of China's West)這個地理名詞,究竟又是怎么來的呢?其實說起來也很偶然。大概是20世紀80年代末,在西去的綠皮列車上,我邂逅了一個甘肅酒泉姑娘,她在湖南長沙一所大學(xué)讀書,姓名我也忘了問,好像是就要畢業(yè)了回酒泉聯(lián)系工作,但酒泉的單位沒有她對口的專業(yè),為此感覺非常苦惱。我告訴她,花土溝油田有這個專業(yè),但她聽后堅定地搖搖頭,“那兒太遙遠偏僻了”。我的心里猛地一驚。在人們的印象里,地處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當屬西部世界無疑,再西出陽關(guān)兩千里——天哪!這不是西部之西又是什么?

具體說來,我的“西部之西”有著地理學(xué)上的明確界限,與《青海石油志》扉頁“青海省柴達木盆地油氣田分布圖”大體一致。在阿爾金山、祁連山和昆侖山之間,從盆地中部北緣的大柴旦出發(fā),沿G315(西寧-喀什)茶卡-茫崖段,從魚卡、南八仙北上冷湖,再折而往西,直指老茫崖、油砂山、花土溝和阿拉爾草地,最終到達與新疆接壤的依吞布拉格。再返回從尕斯庫勒湖、茫崖大坂,沿S303(格爾木-花土溝)東行,穿過甘森、那棱格勒河、烏圖美仁,到達戈壁新城格爾木,從G3011(原G215,甘肅柳園-格爾木)經(jīng)盆地腹心達布遜湖,回到原點大柴旦鎮(zhèn),整整一個大圈繞下來,約為1500公里。

柴達木地圖上這些豐富生動的地名,實際上源自兩種不同的歷史時期。一類是解放前的產(chǎn)物,大多數(shù)是蒙藏語的音譯,是過去蒙藏牧民的取名。譬如,“柴達木”以前都說是蒙古語“鹽澤”的意思,其實最確切的意思是“遼闊的地方”?!段饔蛲闹尽肪硎涊d:“蒙古語,柴達木,寬廣之謂。濱河境,地寬敞,故名?!币活愂强碧介_發(fā)柴達木的產(chǎn)物,許多是新中國第一代地質(zhì)隊員的取名。譬如,“油砂山”是民國時期地質(zhì)學(xué)家發(fā)現(xiàn)厚達150余米油層露頭而取名,“地中四”是冷湖油田第一口高產(chǎn)油井,“開特米里克”是烏孜別克族向?qū)举I努斯·伊沙阿吉取的“亂山崗子”之意。有必要指出的是,“南八仙”這個地名,根本不曾發(fā)生南方來的8個女地質(zhì)隊員犧牲于此的奇聞,而是石油地質(zhì)專家們根據(jù)這片雅丹地貌的形狀貌似八仙過海而取名。有的作者為了增強文章的可讀性而編造離奇情節(jié),以至于以訛傳訛,將莫須有演繹成了“真實的故事”。近年我輾轉(zhuǎn)尋找到幾位健在的當事人,所寫《南八仙傳說》一文被紛紛轉(zhuǎn)載,終于還其歷史本來面目。

“西部之西”是我虛構(gòu)的一個地理名詞,2001年出版了一部同名小說集,2004年榮獲第二屆中華鐵人文學(xué)獎(小說類第一名)。后來又寫作了《柴達木文事》《盆地風雅》《青海冊頁》《文星光照柴達木》《海西的儒雅風流》《西部之西地理辭典》等具有較高辨識度的著作,引得全國近百位知名教授、學(xué)者、作家、書評家撰文揄揚。這個名詞已經(jīng)進入百度百科大辭典,甚至當?shù)亻_辟了一條“西部之西經(jīng)典冷門線路”,上了英、法、日、美等國家的旅游雜志及許多網(wǎng)站的戶外頻道,卻都是我始料未及的。2016年9月27日,《人民日報》發(fā)表湖南大學(xué)博導(dǎo)、著名文學(xué)評論家章羅生教授的文章稱:“'西部之西’作為一種文學(xué)寫作版圖,甘建華已經(jīng)使這個地理名詞成為一個文學(xué)語詞,不僅被國際旅游界用來指稱青海高原的西北部地區(qū),而且被許多作家、詩人、畫家征引,寫進詩文歌詞,以之為題揮毫作畫?!?/p>

雖然已經(jīng)離開西部之西許多年了,但在雁城衡陽晴好居的書齋里,我還時常面對柴達木地圖,默念著那些曾經(jīng)熟悉的地名,想象著依然行走在海拔2600米至3200米之間的中國地勢最高的內(nèi)陸盆地。


(本文系2018年11月4日在母校青海師范大學(xué)演講節(jié)選,原載《湖南報告文學(xué)》2019年第1期,《財富地理》2019年春夏刊轉(zhuǎn)載)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quán)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